东宫娇妾(59)
“嗯,妾身与弟妹差了十岁,这十年间,父亲就我一个女儿,很疼我。”她在一个温馨美好的环境里长大,父母竭力给了她一个幸福的童年,母亲已去,因此她更得想法子救父亲。
裴长渊揉了揉她的发顶,他是中宫嫡出,自幼被立为太子,父皇亲自教导,也算是顺风顺水,只是宫中妃嫔皇嗣诸多,父皇还要将父爱分给其他人。
明思这般,倒教人艳羡。
可若非如此,他又何来机会?
冥冥之中,一切注定。
裴长渊从明思手中得到名册,次日下朝后,召集几位亲近的幕僚到了古拙堂,共同商议。
担任吏部主事的宋辞尘拿出一份他们这些日子整理的名单,与明思的这一份,互相对照。
宋辞尘乃太子伴读,自幼一起长大,关系比那些所谓的兄弟更亲近一些,因此在太子跟前说话也少了些许忌讳。
他只随意翻看几眼,便道:“瞧着与微臣名列出来的差不离,就是有
些已经升迁或调任。”
任兵部右侍郎的苏志峰了解军营中的变动,不由得感叹:“这个孟绍成是这几年升迁最快的,年纪轻轻,已经成为飞骑营主将,可谓是平南公第二。”
“他不是平南公的义子吗?由平南公一手教导提拔也不奇怪,”端坐一旁,品着茶的白须老者用手指点了点桌角,语气惋惜,“可惜平南公嫡亲的儿子年纪尚小,听说还有不足之症。”
宋辞尘随口回了句,“海太傅,您老这都知道啊。”
海河清“嗬”了一声,口无遮拦地说:“明家那丫头闹得满京风雨,老头子想不知道也难啊。”
宋辞尘心中一惊,抬眸看了眼太子,见他神色不改,才说:“如今那是明承徽。”
明思入东宫,旁人或许惊诧,但他们身为太子幕僚,倒觉得是情理之中。
西北三十万兵权,平南公在西北颇负盛名,哪怕如今身陷囹圄,但真的情谊不会这么快消弭,明家嫡长女还有的是用处。
这不,西北部将的名单不就呈上来了。
更何况听说明大小姐还是一位难得的绝世佳人。
不过明思已是东宫妃嫔,他们这些外男不好多言,因此话题很快转向这份名单,几人交谈议论起来。
核对的差不多,快到用午膳时,众人先后散去,独有海河清留了下来。
“太傅可要留在东宫用膳?”裴长渊对这个教导过自己多年的太傅颇为尊敬。
这是先皇后亲自挑选的大儒,博学多识,天下桃李无数,威望甚高,先皇后临终前还特意见过海太傅,将太子“托孤”于他。
“不了,东宫的饮食太清淡,老臣吃不惯。”按理来说海太傅年近古稀,饮食自要清淡一些,可他偏生爱食辛辣油腻之物。
太子守孝茹素三年,口味与太傅天差地别。
父皇也曾说孝期已过,应当多食些荤腥,但他已然习惯,懒得更改,独有明思说古拙堂的膳食美味,合她的胃口。
海河清也不卖关子,直言道:“这份名册,殿下可要呈递皇上?”
“父皇自有父皇的章程,孤并无此打算。”即便皇上信赖,裴长渊也不可能全无藏私,毕竟天家君臣在前,父子在后。
海河清点点头,“殿下纳明氏为妃,此举很是恰当,方才纵观名册,西北十三营,竟有十营主将是跟着平南公征战多年提拔起来,明家在西北的威望非一朝可解。”
“虽说平南公南下,但只要十三营在,鞑瓦便不敢轻易进犯,”海河清稍顿须臾,建议道:“老臣以为,明氏在东宫,孟绍成可用。”
孟绍成既是平南公义子,那与明思便是义兄妹,有时候义兄妹要比亲兄妹的关系更加稳固。
恩情可如信阳侯府一般脆弱,也可如磐石一般稳固。
裴长渊搭在腿上的手摩挲着玉扳指,“太傅所言,孤会多加斟酌。”
海太傅没有久留,冯忠将人送出东宫,才回到古拙堂,询问太子是否要传膳。
裴长渊翻着名册沉默许久,就在冯忠准备退出去时,他忽然说:“传孤令书,晋明氏为良媛。”
第26章
有事常登三宝殿。
这话说的就是太子妃。
这几日总是在坤宁宫瞧见太子妃的身影,殷勤得不似从前的她。
摆明了是明承徽入东宫得宠,她这个太子妃急了,便来讨好婆母,刘嬷嬷打心眼里瞧不上。
姚皇后倒没什么要紧,反正在宫里闲着也是闲着,有人陪着解闷也好,至于旁的,装聋作哑便是。
“母后这狸奴可真乖巧,毛发纯白无杂色,很是罕见呢。”即便姚皇后没有出手为她惩治明思,太子妃也得奉承着姚皇后,见面三分情,或许有一日姚皇后会发现她的好呢?
姚皇后含笑垂眸,掌心有一下没一下地顺着狸奴的后背,“这是佳慧给我寻来的,是乖得很,也不挠人。”
太子妃连忙恭维道:“佳慧公主真孝顺,母后有福气。”
只要有子女的母亲,没有不喜欢别人夸自己孩子有孝心的,姚皇后亦是,话语间愈发温和:“你与太子也有孝心,都是我的福气。”
“儿臣哪敢与殿下相比,只是……”太子妃嘴唇微动,瞧着姚皇后欲言又止,似有难言之隐。
姚皇后向来会给人台阶,“有什么直说就好。”
“母后明鉴,儿臣是忧心殿下的身子,”太子妃轻叹一声,“殿下已连幸明承徽五日,昨个明承徽身子虚弱,连请安都起不来,殿下这般纵欲,儿臣不免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