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州破晓(173)
“臣附议。”
“臣附议。”
宸安帝揉了揉眉心,头疼得紧。
“皇上,臣请求前往鄱阳县,亲自审问薛得信。”
宸安帝沉吟了片刻,“薛得信已由黄寻江派人押送回了临州府,你若想见他,让黄大人今日带你去见见。”
“至于兴安帮和薛府案,究竟是不是两个独立的案子,下朝后再商议。不管两个案子是否有关联,总之……黄寻江!”
“臣在。”
“朕就给你五日的时间,你可明白?”
“臣明白,定不辱使命。”
下朝后,赵明修与孟祥对视了一眼,两人各自一挥衣袖,朝着不同的方向离开大殿。
黄寻江回到魏天府上后,唉声叹气了好一阵子。
“黄提刑,如何了?”
柳凤和薛誉见他这个模样,大约也猜到了,皇上对他们有些不满。
黄寻江叹了口气,“还能如何?皇上已经够开明了,限期五日内破案。”
“五日?”薛誉皱着眉头,“若是找到孟安发现他又死于非命,一案扣着一案,五日之内如何破?”
柳凤在一旁却没有说话,她咬着下唇想了一会儿,点点头,“好,五日之内我定揪出那幕后主谋。”
黄寻江双眼一亮,“你这意思是有什么线索或是办法了?”
柳凤头一歪,茫然地摇摇头,“没有啊。”
“那你如此信誓旦旦?”
柳凤嘿嘿一笑,挠了挠头,“那怎么办呢?气势上总不能先输了吧。”
“对了,黄大人,皇上可有说五日内此案破不了该当如
何?”
黄寻江嘴角一垮,“让我解甲归园。”
柳凤笑笑,拍了拍薛誉的肩膀,“那咱们放心大胆地干吧!”
“你……!”
黄寻江哭笑不得,他知晓柳凤是开个玩笑,但该发力时,她一点也不会含糊的。
可这案子是否能破也不是凭她一己之力能决定的,这背后的主谋,可真是个老狐狸啊!
“对了,今日在朝堂上,我还知道了个事儿。”黄寻江说道。
“什么事?”
“冯安,槐安,孟安这三人是当年临州府临安山上的土匪。他们的帮派叫做兴安帮,曾经兴盛一时。”
“兴安帮?”柳凤喃喃。
怪不得此三人名字后都有个“安”字。
“黄大人,你是如何得知的?”
黄寻江冷笑一声,“孟大人说的。”
“孟大人?”
“对,当朝右相孟祥。”
“我记得魏夫人与我说,赵家夫人的老爷是当朝宰相,那应当姓赵呀?”
“不错。赵相也是宰相,是当朝左相,名叫赵明修。二人政见不合,常常在朝堂上持相左意见。皇上为此也苦恼不已。”
“其实兴安帮此事,临州府的老臣应当都知晓,只是魏天才刚来临州府不久,我们又不熟悉这里,所以不知晓罢了。”
“今日孟祥在朝廷上指出这一点是何意?此三人内斗才导致的接续死亡?”柳凤问道。
“不错。孟祥说,冯安槐安的死是一个案子,薛府被灭门是一个案子,二者并无关联。且他认为,薛府惨案很有可能是薛得信所为。薛得信将罪名栽赃给了冯安,误导了我们的方向。”
说起薛得信,黄寻江才忽然想起,陛下还让他带孟祥去牢里见薛得信的。
下朝后他将此事忘到了脑袋后面,急匆匆便赶了回来。
他嘟囔道:“罢了,我可不想带那个老东西去见薛副将。”
薛誉和柳凤很清楚,薛府灭门案是薛得信所为的推测是不可能的。
薛誉作为当年的幸存者,亲眼目睹了槐安和冯安将自己的家人一刀刀杀死。
两个案子必然有联系,至于这孟祥为何这么说,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此人是个蠢货,二是此人心怀鬼胎。
柳凤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黄大人,您能跟我说说孟祥这个人吗?你似乎对他有很大的成见。”
黄寻江冷哼了一声,“他活该。”
第95章 第95章花灯游行
“此话怎讲?”
“咱们坐着聊。”
黄寻江坐下,喝了口茶,娓娓道来。
“朝廷中的宰相,自先帝时起便分为左相和右相。不过当时,右相是赵明修,左相是孟祥。”
“成化五年,薛将军带着薛家军攻打昆仑兵。先帝因为术士的撺掇以及受朝堂中主和派的意见左右,让薛将军投降回朝,拒绝提供援兵,导致了战役的失败。”
“结果,先帝竟将兵败的原因归结为薛将军抗旨,罢了他的官。”
说到这,薛誉微微低下头,脸上的神色不佳。
“赵明修这个人,为人坦荡,敢于直言,他与薛将军为好友。得知兵败后又被罢官一事,气不过,上书谏言。结果先帝哪里听得进去,把赵大人也贬了,贬到福建路福州去了。”
“赵大人被贬后,先帝任田中贵田大人为右相。一开始,田中贵与孟祥在政见上的意见出奇地一致,可好景不长,忽然有一日,田大人弹劾了孟大人。”
“他给先帝递交的折子上写着,孟祥与昆仑国人勾结,并且操纵朝堂中大臣,撺掇先帝主和。”
“孟大人自然不认,大喊冤枉。虽然经过调查,也没查出些什么,但那时候,孟祥势力越来越强,先帝忌惮他,遂罢了他的宰相之位。”
“于是,左相的位置又空了出来。先帝这时候想起了赵大人,便将赵大人从福州召回,任命为左相。”
“方才我也说了,赵大人此人刚正不阿,他上任后,发现田中贵此人利用宰相之位在笼络人心,贪赃枉法,遂一纸弹劾书,又递到了先帝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