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夫君黑化前(双重生)(105)
除却端到她面前的菜肴,青黛还递给她一封信。
信是从元陵来的,是在潭州时,姜满寄去家书的回信。
她的回信比她回燕京的脚步还要快些。
信中字迹是兄长的,后有母亲添上的几句,元陵安好,祖母与母亲身体安康,还有,明岁春时,兄长便要成亲了。
未来的嫂嫂是沅东苏家养在元陵的女儿,姜满自幼时与她熟识,到如今已多年,始终记得她。
嫂嫂温柔稳重,自小时便如她的长姐一般,对她照拂良多。
她与兄长是青梅竹马的玩伴,父亲故去时,她每日前来探望,一直陪在兄长身边。
她们能成为家人,是姜满从许多年前便开始期盼的事情。
姜满念着家书,一遍遍,心间涌上的欢喜一如当年。
在府中歇好,翌日,姜满带着在寺庙祈福时求得的锦囊,入宫面见太后。
雪始终未断,下一会儿停一会儿,宫道上覆着层薄薄的白,宫侍正手持扫帚扫着雪。
寿安宫,宫门紧闭。
宫侍入内通传,姜满裹着斗篷在外等候许久,刘姑姑才出来传话。
她朝姜满行礼,谢过她的挂念,又轻声叹息,说是太后这几月以来身子不适,需好生休养,拒不见外人。
太后身子抱恙,姜满也不便强求,只是留下锦囊,添上几句问候,说会隔日再来探望,希望太后保重身子。
她知道,自从长公主故去的消息传回燕京后,太后便再次抱病不出了。
从寿安宫走出,雪又开始落,姜满踩着雪,沿着熟悉的宫道一路向宫门走去。
走到半路时,她被一个侍女拦下来。
姜满曾见过她,是郑贵妃的近侍。
果不其然,侍女恭敬地朝她行礼,请她到昭华宫去。
入宫迟早要走这一遭,姜满颔首,随她前去。
外面还下雪,昭华宫内燃着地龙,融融的暖意蒸腾而起,带着甜意的熏香缭绕,殿内宛若早春。
推开殿门,热气铺面,宫侍为姜满解开斗篷。
屏风后,郑贵妃正在倚在软榻上熏香,侍女手持折扇,轻轻为她扇动着。
一别几月,郑贵妃的容颜丁点儿未变,玉貌花容,华若桃李。
见姜满前来,她缓缓睁眼,命人压灭熏香,打开了侧窗。
冷风扑簌,旋绕在殿内,带着青烟一寸寸散去。
姜满朝她行礼。
郑贵妃受了她的礼,请她到软榻对侧坐下,挥退周遭的宫侍。
殿内转眼空下来,郑贵妃推去一盏茶,道:“洛宁昨日遣人来,给我递了信。”
虽有半扇窗开着,但殿内本便温暖,姜满手捧着温热的茶盏,掌心也很快回暖。
她颔首,道:“关于太康的事,娘娘比燕京所有人都更早得到消息。”
郑贵妃信手披了件外袍,直起身体:“你应该已知道了,关于宋家一事,燕京已着手调查。”
姜满起身,替她关拢窗子:“是,调查宋家旧案,很容易便能牵扯出郑家来,娘娘可是为此事找臣女前来?”
郑贵妃笑着看她:“我以为你去了太康一趟,会将燕京的局势看得清楚些。”
“姜满,你还是不明白,刀刃最终砍向何处,只有持刀的人才能作出决定。郑家如今对陛下有用,是不会被牵扯出来的。”
姜满思忖着她的话,眉心微跳。
的确,如郑贵妃所言,刀柄握在皇上的手中,刀刃向谁都是他一人心中的成算,旁人的算计只是促使他挥动屠刀的引子而已。
见姜满安静了好一会儿,郑贵妃拿灰匙拨弄香盘里的熏香,又道:“近些时日燕京城盛传的消息,想必你已听过了”
姜满点头:“我与三殿下离开的这些时日,燕京有不少关于我们的消息。”
郑贵妃笑道:“的确,你们二人如今可是燕京城中的红人,我今日唤你来,也是陛下的意思。”
姜满心中猜测出几分,神经顿然绷紧,等着她的后话。
郑贵妃道:“岁除过后,你二人成婚的时日就该定下了,听太后娘娘与陛下的意思,大概会定在春时。”
“元陵太远,赶不及为你做婚服首饰,陛下的意思,要我问一问你的喜好,好为你们提早备下成婚所用的东西。”
第54章
郑贵妃提及婚事,姜满心中却生起戒备。
她的神色凝重些许,道:“宫外流言纷纷,陛下这时提起婚事,是打定心思要将我二人推至风口浪尖了。”
郑贵妃搅弄着香灰,慢悠悠道:“从你来到燕京时,便已在风口浪尖上了。”
这倒不是假话。
姜满笑笑,认同了她说的话。
她抬首,看着郑贵妃:“这样说来,娘娘何尝不是,这许多年来始终未曾有过安宁。”
郑贵妃目光一肃,撂下灰匙。
姜满瞥一眼散落在案上的香灰,继续道:“娘娘居安思危,对御座之上的人始终有所防备,所以每日都要在殿中燃香,生怕孕育出一个软肋,成为来日郑家被拉下水的导火索。”
郑贵妃眯了下眼:“是洛宁告诉你的?”
姜满道:“臣女斗胆,自行猜测。”
上次前来昭华宫,闻过殿内浓重的熏香,姜满心中便有所猜测,今日提起,看来所想不假。
不过她倒没有想到,洛长安也知道此事。
他还知道多少事情?
见郑贵妃久久不语,姜满又道:“娘娘,臣女是去过太康的人,我知娘娘信不过他给你的,给郑家的殊荣与地位,臣女也是一样。”
言下之意,她已清楚关于过去的一切,更无谓将此事与郑贵妃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