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傍晚飘起了一丝细雨,乌云沉沉压在天边,空气粘稠而又燥热,剧组正巧要拍雨戏,全组驻扎在小区楼下,楼内外布景完成,干脆借了天光。
扶桑和乌灵在看雨。
阳台是老式的阳台,下面的墙垛有半人高,细雨偶尔顺着风飘进室内,两个人沉默的站着。
过了会,扶桑伸出手,但手上雨水少的可怜,这场雨并没有天气预报中的那样会下的很大,也可能是还在酝酿。
“天越来越暗了。”扶桑托着腮,“这种天气适合做什么?乌灵?”
“看书。”乌灵的声音起伏不大,只看了一会雨就回到了室内。
屋里采光不好,但灯光在扶桑搬过来之后明亮了很多,也从昏暗的黄变成了暖色的白,开了灯后非常明亮。
房间一角内,是摞在一起的书,并不算厚,也不算多,但每一本都有翻阅过的痕迹,旁边的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写着笔记,书的外皮上还有图书馆的排列序号。
“侦查学……”扶桑喃喃道:“你前两天看的是诉讼法学,已经看完了吗?”
“嗯。”乌灵停顿片刻说:“还没吃透,但是到借书时间了,下次再复习就可以。”
天气半天没有变化,扶桑也不再等雨了,转过身,也拿过了自己之前和乌灵一起在市图书馆借的书,说道:“有梦想真好啊。乌灵,你为什么想考公安大学啊?”
但这次乌灵没有回复,低头似乎很认真的样子。
扶桑脸上也没有失落,更没有被忽略的不高兴,而是等了一会,果然听到乌灵说:“你呢?想考什么学校?”
属于扶桑的桌子上,一本《高兴死了》赫然在上。
“可能是人民大学,我想学心理学。”扶桑笑了笑,忽然说道:“乌灵,我们就连大学都选的很近。在同一个城市。”
而且距离并不远,地图上看,一个在城市的中部,一个在城市的南部。
“嗯。”乌灵点了点头,说道:“这样很好。”
说完后,她却并没有重新看桌上的书,目光的定点反而落在了书面上的国徽上。
片刻过后,她将手伸出,轻轻在国徽边缘虚虚的碰了碰。
一次简单的对话,未来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中间还有几个镜头要补,李柯在戏里着重加了一些单人片段,教学生怎么筛选学校,又怎么报考学校之类的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其实并不短,剧本创作的时候有编剧不同意加,但霍妩和李柯力排众议,商议过后还是加上了。但在提名什么学校的时候又犯了难,有的编剧为了凸显主角的成绩,提议加主流清北之类的重点高校,但霍妩想了想,决定换了种形式。
白飞飞单人视角演出,以叙述的方式说出班上同学可能会报什么学校,同时说出这些学校的专业优势等,再提及一个贫困的同学,细心准备好笔记教她要怎么报考学校,一一教导她步骤。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要这么拍摄——光是这部分内容,在播出的时候,还得闪回配角的画面,总时长占比可能会很多。
包括后期要增加的镜头也多,需要增加扶桑和这些角色的对手戏,不难拍,但很多人都觉得没必要。
但这一次,霍妩和李柯的态度都很坚决,余人也只好同意,静等播出之后看看反馈是什么样。
补拍这些镜头就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拍摄过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困难,还要和学校方面打招呼,同时技术人也也得调试网站和仪器。
白飞飞感觉知识这两个字几乎是成山一样的往她这里压下来,痛并快乐着。
但收获还是有的。
不少当初不理解李柯为什么要这么拍的人,在看完拍摄内容后都了解了。
——剧组找的那个贫困生,是洛水市一个真正的贫困学生,正处在高二升高三的关键时期。
她的成绩一般,并不是老师重点关注的尖子生,更和学校资源扯不上关系,以至于在升高三的关键时期时,她们这一波学生受到的关注自然就少了。
而贫困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实在是局限,对于学校的理解及近于无,就被可能会产生的高昂费用打退了一切的梦想。
每学期几千元的学费、住宿费……甚至是吃穿住行,都像是一座大山重重的的压下来。她们也没有渠道得知如何申请补助,更不知道助学贷款怎么办理,同样的,甚至不知道如何筛选学校。
李柯还特意加了一个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