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谋金台(176)

作者:牛人 阅读记录

她怎么会瞧得上他?

“这场游戏还没结束,徐刺史也不要觉得我就一定会输。”

“难不成你有颠倒乾坤的本事?”徐圭言眉头一挑,“李林是无辜的。”

陆明川笑笑,并不想和徐圭言争辩,“刺史刚下朝,想必还没吃早饭,不如我们一起用膳?”

徐圭言往后退了一步,“不必了,我还有事。”

说完,风一般地离开了驿馆。

陆明川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四月初一,大朝会举行。

清晨,长安城内的街道依旧忙碌,商贩的叫卖声与人群的交谈交织在一起。宫城的大门缓缓开启,宫中太监开始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朝会。

太极殿巍然矗立,朱墙金瓦在晨曦中映出一片辉煌。冬日清晨的冷风微微拂过殿前广阔的丹墀,铜鹤铜龟在朝阳下泛着金光,成排的仪仗肃然而立,衣甲森然的金吾卫持戟静守,宛如雕塑。

天色尚未大亮,长安城中百官已披戴朝服,踏着晨雾缓缓步入宫城。自端门而入,沿太极殿前的广场依次列队,依照官阶高低分列两侧,文官立于东,武官立于西,品秩森严,丝毫不乱。

文官身着朱紫绯绿朝服,头戴梁冠,玉带缀于腰间,步履沉稳;武将则披金甲红袍,腰悬长刀,气宇轩昂。六部尚书、御史大夫、九卿侍郎等依次排列,宛如波澜不惊的江水,静待朝会开始。

当阳光完全升起,太极殿的铜钟开始响了几声,清脆的钟声响彻宫中,宫内再次陷入寂静。

紧接着,宫内的太监走进殿前,高声唱道:“传大朝会!”

悠扬深沉的钟鼓声随之响起,宫廷乐师敲响编钟、击鼓吹笙,声韵回荡在太极殿前。殿门徐徐开启,百官齐齐俯首,群臣衣冠如海,蔚为壮观。

巳时稍过,圣上身着衮冕、头戴冕旒,缓缓步入太极殿。李鸾徽的步伐稳重,气度非凡,众人恭敬地低头行礼。太监高声喊道:“拜——”

群臣立刻跪下,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一刻,整个宫殿都回荡着阵阵呐喊,威严肃穆。

李鸾徽坐上龙椅,群臣依次起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牛和德率先上前,奏道:“臣等叩见陛下,恭贺国泰民安,四夷宾服。”

圣上微微颔首,表示接纳。

此后,各部尚书、重臣依次上前报功。户部尚书禀告今年的赋税收入,兵部尚书则汇报边疆局势。

兵部尚书特别提到北方突厥、南方南诏的动向,战事依然复杂,边境状况堪忧。

更重要的是,兵部尚书特别提到了徐圭言在凉州、幽州两州平定一事,“启禀陛下,平定两州之事,正是我后唐强盛之象征。近日,徐圭言刺史领军,成功平息了凉州与幽州的叛乱,事态复杂,却得以迅速解决,展现了我后唐朝廷的威威不可侵犯,国威不容亵渎。”

兵部尚书顿了顿,目光扫视一圈,见众官员神情各异,便继续说道:“徐刺史不畏艰难,迅速稳定了地方局势,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拥戴,还让那些蠢蠢欲动的藩镇首领深感忌惮。此事既彰显了我后唐的军事力量,也表明了陛下英明决策,能够及时应对危机,化解了潜在的威胁。”

“此番平定,不仅后唐江山稳固,更是我朝显赫一时,民心安稳。徐刺史的果敢与智慧,实为国之栋梁,应该得到全朝的赞誉与鼓励。”

李鸾徽听罢,轻轻点头,目光如炬,示意兵部尚书继续。

他又说:“平定两州,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经过数月的战斗与策划,徐刺史不仅依靠兵力,更凭借她的智谋与应变能力,顺利化解了叛乱,展现了她过人的治军才能。此事,实乃后唐盛世的典范。”

徐圭言在队伍最后面,具体的内容她听不清,似乎前面的人提到了自己的名字。

而太监传话要慢些,似乎是圣上和兵部尚书说完了话,她才听到了表扬自己的事。

说实话,徐圭言有些害羞。

“此刻,凉州与幽州已成往事,百姓安居,商道通畅。徐刺史应当得到荣誉,不仅如此,此次事件的平定,也将为我朝树立起不可撼动的威信,令所有藩镇明白,后唐强盛,谁敢轻犯!”

徐圭言挺直了背。

圣上听完兵部尚书的表扬,缓缓地起身,目光审视地看向远处。

片刻后,李鸾徽微微一笑,清了清喉咙,开口道:“徐圭言,平定两州叛乱,速战速决,皆因她深思熟虑、审时度势,凭借她的智慧与勇气,不仅挽回了我后唐的局面,更稳固了西部的防线,实乃国之栋梁。”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语气愈发郑重:“此次,她立下赫赫战功,朝廷上下无人不知,她为国家与百姓做出了卓越贡献,必定不可忽视。为了表彰她的功绩,朕决定提升她的职务,授予她兵部侍郎一职,调任长安。”

上一篇: 求夫人疼我 下一篇: 臣妻惑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