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谋金台(269)

作者:牛人 阅读记录

第一册是对外的明账,所列银两数额符合朝廷批复,略有差错;而这第二册,却是一笔笔详尽而惊人的巨额支出,其用途与实际施工严重不符。

而更为惊心的,是信尾所附的几行字:“账后所列部分受益人,非寻常官员,疑涉宗室、外戚、皇亲……此乃微臣无法再深查之域,只能托付台中。”

李文韬急忙将信放下,取起那本账册翻阅。

他的手指在纸页间掠过,眼中精光愈盛。

前几页果然记载着大量“砖瓦银”“木石银”“运河费”等常见用途,但从中段开始,一笔“礼仪贡银”赫然醒目,紧接着的几行,则直接标注:

“内务府王都使处——五千两。”

“礼部外采——二千两。”

“宁王府备用银——八千两。”

“……右亲王内舍人处——三千八百两。”

每一行都似雷霆万钧,砸得李文韬头皮一紧又一紧。

他猛地抬头,吩咐门外侍从:“传左都御史、台中判官,即刻来我值房商议要案!”

片刻后,几位御史已赶来。

李文韬将账册交至他们手中,待他们阅毕,屋内陷入死寂。所有人都知道,这并非普通的贪污案,而是一次可能牵动皇室的深渊风波。

“怎么办?”一名年轻御史低声问,“此案……若揭,恐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不揭,御史台何以立足于庙堂?”另一老御史拂袖冷声,“吾辈职责,便是秉笔直书!”

李文韬沉吟片刻,最终道:“此案……暂不外传,”他抿着嘴,轻咳几声,徐圭言也是机灵,偏偏等她调离了职位,干掉了袁修远后再禀报。

他吐出口气。

“那——是否需奏请圣上?”有人问。

李文韬没有立刻回答。

他低头,再次翻开那封信。末尾落款清晰有力:

“徐圭言谨启。”

他微不可察地叹息一声,低声反问:“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徐圭言将此账本送予我们,却未选择上奏圣上,她到底想要什么?”

片刻沉默后,老御史咳了一声:“她或许也知道,这账若上到金銮殿,未必能翻起什么浪来,反倒……性命难保。”

李文韬垂眸不语。他知道,徐圭言已将手中最后的底牌递了出来,而将如何打这张牌——已然落到了他的手里。

突然想到那日,她在茶馆内意气风发的模样,再看向账本,李文韬多了几分欣赏。

午后,天朗气清,禁宫内玉阶森列,重檐之下浮光流转。

宫廷内,脚步声稀少,一声接着一声。

李文韬手捧密折,快步行于丹凤门前的回廊中,身后只跟着一名小吏,脚步沉稳却带着几分急切。

他要立刻面见圣上。

刚过御道转角,他便远远看见了两道熟悉的身影,一人着青色宽袖朝服,是徐途之;另一人则银带墨袍、挺拔瘦削,正是秦斯礼。

两人站在宫墙影下,正小声交谈,神情都略显凝重。

李文韬本不想多事,但耳边却正好传来一句话——“这次春祭兼三殿合祀,礼部准备得极为仓促,连太常寺都怨声载道。”

“嗯。”徐途之轻轻点头,“圣上要推行‘归周制’,复周天子之礼,牵涉太广,哪是短时间能备妥的。”

秦斯礼低声道:“徐尚书,您这边能忙转得过来吗?兵部可派人帮您,只要您吩咐就好。”

徐途之抿了抿唇:“礼部照旧规操办,怕是一时转不过来。”

李文韬略微放缓脚步,听了这几句,已然明白两人话语之间的分量。

祭祀之事表面看是礼部例职,但若牵涉到“复古制”“废北魏旧统”,那便是政治层面的重锤。眼下各部忙乱,也恐怕不仅是因为事多,而是风向忽变、朝局不稳。

他上前几步,朝他们打招呼:“秦大人、徐大人。”

二人一见是李文韬,纷纷行礼。

徐途之笑道:“李大人也入宫奏事?今日路上官员不少,怕是又有大事。”

李文韬也笑了笑,只不动声色地道:“不过是台中一些案子,得禀过陛下,照章处理。”

秦斯礼目光在他手中的折子上停留片刻,语气淡淡:“不知是哪一案?”

李文韬不动声色地将折子往袖中略藏,道:“不过是工部旧账,牵扯些细节,不足挂齿。”

秦斯礼点点头,也不再追问,目光却深了几分。

徐途之轻声道:“既如此,李大人快些入宫吧,莫误了时辰。陛下这两日心情颇好,午后常留人在御花园议事。”

“多谢提醒。”李文韬微一颔首,告辞离去。

他转身离开,却感觉背后那两双目光仍未移开。

宫道曲折,风从琼树后卷过,吹得衣袂轻扬。李文韬手中那封密折却如铅般沉重,这可是足以点燃朝堂的一把火。

上一篇: 求夫人疼我 下一篇: 臣妻惑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