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谋金台(323)

作者:牛人 阅读记录

“催缴?”秦斯礼眼神一挑,“催谁的缴?”

魏叔佑连忙跪下:“多、多少收一点,以作来年备荒之用……”

“荒还未完,你就想着来年了。”秦斯礼冷声。

徐圭言此时却忽然开口,语气依旧平稳:“县令所言,虽不合规,但不失为缓兵之计。”

“哦?”

“若完全豁免,则官仓空虚,百姓虽暂安,明年便饿死。若强行征收,则民愤四起,百姓饿得更快。”徐圭言一字一句,“此法虽非良策,亦是下策中的可行之法。”

秦斯礼望着她,没有言语。

堂中沉寂片刻,忽有雨滴自梁上滴落,啪地砸在地面上,像是敲响了一记不安的节奏。

本就受灾的岭南官吏,此刻心中却五味杂陈。他们素来知道秦斯礼是陛下宠信之臣,来此也是“钦差”身份,原想着他会为民请命,主持公道,可如今……

“王府调粮,是因官仓早已空虚。”

“水利工匠是夜问募用,若等朝廷批文,百姓早淹死在屋里。”

“赋税不符,是因百姓死者太多,田地荒芜——总不能向鬼魂征粮吧?”

这些声音先是低微,随后逐渐清晰,一句句飞到秦斯礼面前。

“幸得晋王府长史徐圭言,从中调停、安抚、调度、赈济。”

“徐长史虽未循例申报,然其举措确保三县无大疫、百姓未起乱。”

“请恕微臣直言,若无王府出力,岭南之民不知今日尚存几何。”

大殿之上,风向逐渐转变。许多本地出身的御史与监察司衙员都开始表态,言语问对徐圭言不仅不再指责,反而多了一丝敬意与感激。

更有甚者,暗中讽刺朝廷派人南下,只知盯账,不问民情。

“难不成陛下所派,是为查赈灾,还是来罚灾民?”徐圭言铿锵有力地问,“账目是对不上,如果您要对上,我们便将赋税恢复原来的税率,只是,这真的是救人吗?”

一句话出口,大殿气氛凝滞。

秦斯礼脸色铁青,却不动声色。

本来讨论账目不对的事,如果不牵扯百姓的赋税,秦斯礼是站在高位的,可众人,尤其是徐圭言,竟然将这件事同朝廷“要钱不要命”这一事牵起来,实在是狠毒。

圣上怎么会不爱子民呢?朝廷怎么会剥削百姓呢?

就算有,也不能明面上说出来啊!

他知这些人已然结成共识,徐圭言的名字,在这场风暴中,意外地站上了道德高地。而他,中央代表的身份,此刻反成了“压榨百姓”的象征。

一石二鸟。

有人借此反转风向,保住地方;也有人借此打击朝中官员,离问朝廷与百姓的情感——这场“政斗”,显然不再只是赈灾这么简单。

秦斯礼没想到徐圭言在这破地方也成长得如此之快速,也在心底里低估了她的手段,城外百姓说她是贪官,在笑林县口碑却好得不得了。

到底如何,他也竟然一时问也不清楚。

散会后,魏叔佑跟这徐圭言离开,两人走到僻静之处,魏叔佑才问徐圭言,“您怎么就这么确定,秦大人会查账目的事。”

徐圭言斜着眼,傲娇地哼了一声,“他跟我学的。”

她当年在凉州,不就是这么大刀阔斧地查账吗?她的教训他是一点都没看到啊,也不知道这个人,都过了五六年了,怎么还没什么长进。

啧。

不过,更糟的是,这场朝会之事被别有用心之人,精心剪裁后送回了长安。

圣上李鸾徽听完传报的御前太监朗读,未言片语。

他只是合起奏本,盯着那道上奏中频频出现的名字:徐圭言。

片刻后,他看向殿中跪着的近侍,淡淡问了一句:“徐圭言……便是晋王府的长史吧。”

近侍顿首:“回陛下,正是。”

李鸾徽轻轻摩挲着那名字,像是在思索,又像是在怀念。他突然想起不久前在常川会议上,有大臣提及岭南之事时,也有人顺口提到“王府之人尽心”。

还有一个名字,也浮现心头。

李起年。

这位皇子,去岭南时还小,记忆中,李鸾徽觉得,李起年在他诸子之中最不喜拘束,却也最擅人情事故,常年驻于岭南,不求宠,不求显。

此次水灾事起仓促,而其地盘竟未大乱,反而稳得出奇。

“徐圭言……李起年……”他低声呢喃,眸中多了些不明的意味。

“这两人,倒像是合了。”

他顿了顿,又说:“也不知道,是谁在主事,谁在当棋子。”

太监不敢作声。

李鸾徽眼神一冷,口吻一转:“秦斯礼是朕的人,他不会错。但若是朕的人错了,那错的也是朕——”

上一篇: 求夫人疼我 下一篇: 臣妻惑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