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谋金台(348)

作者:牛人 阅读记录

身份、职责、过往的恩怨和未竟的因果会一齐涌来,正因如此,她与秦斯礼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他们是御前党争的棋子,是旁人眼里不该有任何瓜葛的男女。

“长安鱼龙混杂,可不是你一两句就可以打探清楚的,”秦斯礼放下书,给自己斟了一杯茶,不紧不慢地喝了起来。

看秦斯礼这神态,似乎是嫌弃徐圭言早已不明朝廷内的情况,这分明就是把她当乡巴佬了。

徐圭言看了他一眼,低声笑了一下,靠回软垫,不再多言。

马车继续驶向长安。

尘埃在日光中翻腾如雪,光影交错。

五日后,

李起年回到长安,心中十分忐忑,,可对长安的记忆只停留在后,还有一路的奔波。

跟在他身旁好奇,但也有些胆怯,这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来到后唐的中心,小心翼

好在李起年对她足够照顾,入宫礼仪都由他亲自讲解,嬷嬷之前告诉过她,可真真到了太极殿前,她紧张得什么都忘了。

说到李起年,在成婚前,沈溪龄对他知之甚少。

十皇子,贬至岭南,远离中枢,即便赐了“晋王”封号,世人也知道,这不过。

陛下的这位幼子,从未在京城站稳过脚,十岁那年便被送来岭南,说是封蕃做王实则是个被放弃的皇子——沈溪龄也是在偶尔听父亲与朝中同僚闲谈时,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李家骨血”。

那时,她尚未及笄,只记得父亲淡淡地说:“此子运衰,陛下不欲他久留。”

再往后,便是数年无闻,李起年的名字如一缕微尘,沉入京师庙堂的波涛中。在岭南,也不过是一个摆设摆了。

沈溪龄真正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是在婚期前后。她身为沈家独女,从小锦衣玉食长大,晋王府长史徐圭言上门求亲,晋王的婚事,没有几家敢反对的,她的父亲沉默了许久。

“晋王如今也是王。”外祖母说得含蓄,语意不明,“嫁过去,你要好生过日子。”

沈溪龄不是不通世事的闺中女子,她懂得这桩婚事背后的含义,她始终觉得这桩婚事是为了父亲的仕途。

她没见过李起年,也不知他容貌性情。

她曾以为,他们的婚后生活,会像两尊被放置在檀木案上的人偶,相敬如宾,各自沉默。

可成婚之后,一切却又不如她想象。

成婚那日,京中派了使节监督,仪制虽不华贵,但也一应俱全。

她第一次真正打量李起年,是在拜堂后的夜晚。

那夜屋中点了两盏灯,窗纸投下他的影子。沈溪龄揭开红盖头,看见他站在不远处的灯下,白衣黑发,腰背挺直,却不近不远地与她保持着礼貌的距离。

“沈氏。”他唤她的名字时,声音极轻。

她未言,只轻轻福了一礼。他又道:“委屈你了。”

她摇头。那时她心中并无波澜,只觉得这是一段命运安排的结契,谁也不欠谁,谁也无力改变。

可自那之后,沈溪龄渐渐发现,她的这位夫君,并非传言中那般神秘不可测。

他起居极有规律,早起习文,傍晚练剑,从不懈怠。他说话简练,语气平稳,很少有怒色,却能一语中的。他身边的下人对他都颇为敬畏,不因他年轻便轻慢他,反倒是小心翼翼中透着服从。

他待她,也是不温不火。

唯有面对长史的时候,李起年才像个同龄人,嬉笑怒骂言语间全是文章。

沈溪龄从未奢求过两情相悦,她是尊敬徐圭言的,但是被排除在外的滋味不好受,她的心总是一沉一沉。

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被人遗忘、被权力剥夺、只在熟人面前展露真面目的李起年。

圣旨传来,说要他们启程回京赴宴时,李起年脸上只淡淡应了一句“领旨谢恩”,可沈溪龄却在夜里站在屋檐下,看着雨滴敲打窗棂,一夜未眠。

她想去,想去看看繁华的长安。

但她更放不下父亲。

稀奇的,李起年对于回京的态度也很微妙,与她想象中的差距甚大。

那天夜里,她走进他的书房,看见他披着外袍坐在书案后,桌上摊着写了一半的折子。

“你不愿回京吗?”她忽然问。

李起年一愣,抬眸看她,眼中是她熟悉的温和,却也掩不住深处一丝躲闪。

他没有回答,只说:“父皇的命令。”

遇刺一事后,李起年对她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沈姐姐,你觉得我真的能成为太子吗?”

“你觉得,如果我这次回京,没能入得了父皇的眼,回到岭南……还会有人尊重我吗?”

她总是平静地回答,不慌不忙,可她看到李起年眼中的落寞时,心忽然揪了一下。

上一篇: 求夫人疼我 下一篇: 臣妻惑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