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谋金台(496)

作者:牛人 阅读记录

吐蕃人也在整理行车辇,在中央军的监督下,缓缓踏上归途。偶尔有百姓远远看着,却已没有了仇恨的叫骂,只有劫后余生的

有孩子追着吐蕃人走远,最后被母亲一把抱起,紧紧搂在怀里。

这一幕,让徐圭言的心口忽然酸涩。

她策马而行,马蹄踏在满是尘土与血迹的土地上。一路望去,断壁残垣间升起的炊烟,战争虽然摧毁了一切,但人心仍在,生活仍要继续。

她走进城时,百姓纷纷从两旁涌来。

有人低声惊呼:“是徐将军!”

有人眼里闪泪,带着感激与敬畏。

也有人直接放下手中的木槌,扑通一声跪下。

“将军保我等性命,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声音此起彼伏,渐渐汇聚成整条街巷的回响。

徐圭言勒住马缰,心口骤然发紧。她从未奢望过这种景象——百姓将她当作依靠,将她当作血与火中走出的神。

可她明白,她只是做了她必须做的事。

她举起手,声音不大,却清晰:“都起来吧。此战不是我一人能赢,是你们,是后唐子民的坚守。”

百姓泣不成声,却仍旧有人低头不起。

天下乾坤已变。

等到她进入州府衙门,等待她的却是另一重震动。

书吏呈上快马加急的文书,篆字鲜红,纸页仍带着未干的墨香。徐圭言展开一看,心口猛然一滞。

——长安传来,长公主李慧瑾,登基为帝。

短短数行字,却如惊雷炸入耳中。

她定定地看着那道文书,半晌失神。

昔日的长公主,如今已是天下之主。她以雷霆之势荡平了东宫余孽,平定内乱,登基为帝。

更不可思议的是,她登基后第一道诏令,竟是——

“特赦天下。”

牢狱之中,囚犯重获自由;征税宽缓,徭役减免;无数流亡在外的士子百姓,得以返乡。

百姓欢呼雀跃,长安大街小巷燃起香火,皆称颂新帝仁德。

徐圭言心底一阵说不出的震荡。

那李起年呢?

李起云呢?

徐圭言仰头看着天,当初她知晓宫中定有其他势力,从周王的厌胜术到李起平的离去,朝廷上有一只看不到的手操控着这一切。

她收到的那封警告信,让徐圭言确信李慧瑾也有登基的野心。

最重要的是,秦斯礼忙前忙后,既不为周王,也不为任何臣子,更别提是西平集团了。他为了谁?

徐圭言看向了藏在秦斯礼背后的长公主。

眼下……

她一度以为,李慧瑾冷静、克制、权谋在握,如果要登基,那登基后必先以铁血收拢天下。

可没想到,她的第一道旨意,竟是抚恤人心。

“……她,竟真的成了陛下。”

徐圭言低声喃喃,手心微微颤抖。

就在这时,马蹄声急促传来。

大街上传来清脆的呼喝声:“圣旨到——”

一队仪仗队自长安而来,金銮使身着朝服,手捧黄绫圣旨,立于徐圭言马前。

“边疆将士,跪接圣旨!”

街道两旁,士兵与百姓一齐下跪,跪地如潮。

徐圭言愣了片刻,这才缓缓翻身下马。盔甲摩擦声清脆,她屈膝跪地,双手捧举。

风吹过她凌乱的发丝,吹不散她此刻心底翻涌的疑惑与震动。

圣旨展开,金色的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金銮使高声宣读:“奉天承运,新帝诏曰:徐圭言,女中豪杰,平定边疆有功;智勇兼备,筹谋冠世。特授为左相,召还长安,参理机务,以匡社稷。仍令暂驻边陲,代表大唐与吐蕃议和,制定贸易往来之规,务保边境百姓安康。欽此!”

声音高亢,直冲云霄。

整座城池轰然沸腾。士兵们难以置信地抬头,百姓泪流满面,不住呼喊:“徐相——万岁!徐相——万岁!”

徐圭言却僵在原地。

她的呼吸急促,心口沉重得难以言说。她明明听清了每一个字,却觉得耳边轰鸣。

左相。

那是何等的位置?自古多少栋梁之臣,至死都未及宰相之位。如今,她却在这满目疮痍的边疆,得到这样的封赏。

她的指尖颤抖,心口一阵茫然。

——她一生追求的,不就是这个吗?

从当年书声琅琅的科举殿试,到少年心怀凌云之志的誓言,她为之燃尽了整个人生的道路。

如今,它就在她面前。

可为什么,她的胸口,却涌上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

她想起了无数死去的将士,想起秦斯礼那未曾归来的身影,想起一路血火中的孤寂与挣扎。

她愣了许久,久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才缓缓伸出手,接过了那道圣旨。

指尖触到圣旨的刹那,徐圭言闭上了眼。

上一篇: 求夫人疼我 下一篇: 臣妻惑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