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微雨与时归(184)
入了秋,皇帝畏寒的毛病便愈发明显,每日寝殿内炭盆燃的足,隐隐的火光不用烛火就将室内照了个半亮。除了皇帝,不管是宫女还是内侍仍穿着夏日单薄的衣衫,只因稍穿的多些,站上一会儿就汗流浃背,黏腻难忍。皇帝却不见丝毫不适,宽大的龙袍罩住了皇帝愈发瘦弱的身体,即便室内温暖如春,还需喝上几口热茶胃中才会稍感暖和些。
皇帝也知晓自己比以往要畏寒些,甚至怀疑过是那些丹药掏空了他的身子,他召来范颐问询,范颐大拜,伏在地上,只用一句“圣上这是快要登仙”就将皇帝心中疑虑打消,辅以民间广为人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让皇帝深信不疑。范颐道她所居宫殿名曰广寒宫,其因之一就是因天上不如人间温暖,畏寒正是成仙前兆,早日适应便早日得道成仙。
这番言论宽慰了皇帝,却让朝臣们嗤笑不已。皇帝初食丹药时,不时有人劝谏,盖因皇帝子嗣单薄,从在南域起到如今几年,也只添了几位公主,好不容易有皇子诞生,却因身子太过孱弱,早早夭折。但皇帝不是不听,就是将追到紫宸殿的臣子们打上几杖,告诫众人不许再多言。后来,有不死心的言官仍旧执意上书,好在言辞委婉,虽仍无功效,但好歹不致招来祸患。劝谏的折子堆了一堆又一堆,朝臣们眼见无丝毫效果,渐渐就歇了劝谏的心思。有人甚至乐于皇帝沉迷修道,不用日日上朝,按时点卯,俸禄便可照拿,省心又省力。
第124章 开武堂
朝臣们按部就班,闲散度日,没有兢兢业业,各处州府衙门却也凑合着照常运转。百姓忙于生计,庙堂之高于他们而言与那九霄之上的仙人无异,至于高位上到底坐的何人不甚关心。若非自身惹上了官司,只怕一辈子也不想与衙门沾染上半分关系,若惹上官司的不是自己,也只会在衙门口凑个热闹,当个茶余饭后的闲话在嘴里嚼上两日也就抛到脑后了。这般情景,在各朝各代都是寻常。是以,兴朝上下各有乐处,倒也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之景。
李元恒却深知前朝后宫看着一片谐和,实际上各有各的思量。掌管宗族事宜的宗正寺近来开始重修皇室宗谱,其意不言而喻。朝臣心思各异,有些也早已暗中打探,寻得合适人选后暗中资助,期冀如靖安侯李元恒一般,得个从龙之功,自此加官进爵,一飞冲天。也有那家资不丰,又无门路的,便希望隐于朝堂,当起了看客,只希望变天之时不要波及了他。
不管各方心思如何,总归无人在意现如今龙椅之上的人,也不能说完全不在意,何时“仙逝”还是需要关注关注的。
自打知晓畏寒是为成仙之证,皇帝便放下心来。以往除了求仙问道,口腹之欲、床笫之乐皇帝也不曾丢弃。彼时皇帝最爱的便是伴着靡靡之音赏月观舞,用着各色佳肴,喝着美酒佳酿,靡费到深夜,待月到中天,挑个姿色上佳的乐女或舞姬就回了寝宫,翌日宫中就多了位主子。等到腻烦了这一个,再在宫中来上这么一遭,重新挑个美娇娘。只是随着丹药服食的频次增加,皇帝愈发感觉于房事上有些力不从心。皇帝隐晦提及,范颐深谙帝王之心,便给皇帝配了几服药。皇帝服用后,很是在床笫之上展了雄风,只是事后愈发空虚起来,对丹药的渴望更大。而皇帝其实很是不喜这种感觉,渐渐地,宫中新人增加的速度降了下来,近来,皇帝已许久不去后宫,也再没有开过酒筵。
潜邸中的旧人在南疆之时就非是心甘情愿,若不是皇帝得了正道成了一国之君,只怕后宅之中也不会多安生。而入主了皇宫之后,她们一面感叹自己天命所归,一面期望皇帝感念一路相伴之情,给她们些帝王之宠,若能生下一男半女,这一生也就多了份保障。哪成想,潜邸之时就与之不太热络的皇帝只是因着礼法按制给了位份之后,未曾因着是潜邸旧人而与之后新进的妃嫔有何不同,反倒因其年长,不及新人好颜色而独守一宫。她们心慌的很,宫中尚无皇子诞生,若是让新人得了先机,她们这些旧人就更无出头之日了。好在,不知是何原因,新人承宠不断,肚子却久久没有动静。直至后来,皇帝去往后宫的次数愈来愈少,新人旧人一道叹息,之间的龃龉也渐渐无暇顾及。
偌大一座皇宫,丝竹管弦之乐尽消,欢声笑语不闻,唯有墙根处的无力虫鸣之声似在告知众人已是深秋,不仅未曾增添一丝生机,反倒显得满园萧索,日暮西垂......
朝堂的波云诡谲却阻挡不了沈柔止一心要开个武堂,近来织染坊每月入账平稳增长,加之绣品阁的分成,沈柔止攒的银钱已足足有三千两之巨。虽说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这点钱财远远不够,但只要将眼光放远些,买个大宅子已是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