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女当家(43)+番外

作者: 佛前青莲 阅读记录

一边,沈三则抱着杨氏坐到了椅子上,谨彦则给杨氏扇着风,还示意薛妈妈拿来了药油。

“别给你娘乱抹,你娘怀了弟弟,小心些,小心些……”

沈三见谨彦拿着药油要给妻子抹,赶紧出言拦道。

而这时,杨氏也幽幽地醒来了,见众人都围着她,便拉着沈三的手道,“爹他……”

沈三见状,赶紧道,“爹他老人家泉下有知,也不想看见你这样的……”

沈三对自己的老丈人也是多有感谢,早年的时候,岳母并看不起他庶出的身份。

再加上那时候沈唯儒也过世,对他的前程压根没有任何的关照和帮扶。

沈唯儒的同僚也未必会把他给放在心上。

本来嘛,人走茶凉,更何况是死了。

帮是人家知恩图报,不帮是正常。

那时候也是岳父大人一力做主,把妻子许配给了他。

后来对他的仕途也是多有帮扶。

这么多年来,倘若没有岳父的支持,他压根不会走到现在。

突然,岳父也走了,沈三的心情自然也是低落的。

可是,他毕竟是个男人,妻子已经这样,倘若他也倒了,到时候,这个家怎么办?

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怎么办?

“对啊,娘,你可要小心些,外公知道了,也不愿意看见你这样的。

你还记得吗?外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再多添一儿半女的?

这也算是外公的遗愿,咱是不是应该为了完成外公这个遗愿而振作起来?”

谨彦赶紧拉着杨氏的手劝道。

无论是外祖父也好,外祖母也好,都对杨氏的肚子很是上心。

本来嘛,西府这边,就谨行一个长孙,虽说现在生了个儿子,不过,在长辈看来,自然是多子多孙多福气的。

而且在古人看来,婆婆和媳妇一起怀孕生子,那是家族兴旺之兆。

所以,每次杨氏回娘家,无论是外祖母也好,外祖父也好,都会提这事儿。

外祖母虽说有三个女儿,不过,最最挂心的,还是谨彦的母亲。

无他,就谨彦的母亲生子女最少,依靠也最少。

第五十二章 蹊跷

等谨彦一家收拾好去了杨府的时候,杨府已经挂起了白色灯笼。

据谨行所说,由于是过年,所以相对远些的亲戚和朋友都是没有通知到的。

杨氏的两个姐妹远在外地,由于路途遥远,所以,已经第一时间派出家丁去通知了。

谨彦对于外公,印像并不太深,这么多年来,也就见过十来次面罢了。

而谨行则不同了。

当年谨彦他们在广州,他回京城读书,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杨府这儿受外公的教导。

祖孙二人的感情自然是极深的,因此,一进杨府的门,谨行就扑到了外公的灵前。

谨彦也感受到了浓烈的悲情气氛,不由得落下了泪。

刚拿帕子拭了拭眼角,那边,杨氏又晕倒了。

一见杨氏晕倒,灵堂的人自然是乱作一团。

当大家伙得知杨氏是因为怀孕,再加上伤心又晕倒的事,不由得慎重起来。

外祖母徐氏是知道女儿肚子里的这胎得来不易。

这么多年来,女儿过的日子,她心里知道。

丈夫过世,她自然是悲愤交加,可是,现在也只能顾在生的人了。

因此,她便和几个儿子儿媳商量,杨氏在内屋陪着她。

至于儿子儿媳,还有女婿的则带着他们的子女来轮班守灵。

毕竟,除了女儿怀孕,还有两个孙媳妇也是怀了身孕的,还有几个小的曾孙,曾孙女呢。

舅舅们一听,也是有理,父亲的身后事固然重要,可他们的孙子孙女的安全也得注意。

可现在,也实在是抽不开人手啊!!

谨彦想了想便道,“大舅,我有个法子,你看如何,外祖母,我娘,还有两位嫂子怀孕了,那就大家一起都在外祖母的院子里。

拨几个人专门侍候汤水照顾。

另外表侄表侄女们五岁以下的,身体娇弱,每天去灵前哭一个时辰,十岁以下的,每天去灵前哭两个时辰。

其他时间要么凑在一起院子里,会识字写字的,每天给外祖父抄写经文。

然后请哪位表妹帮着照看一二?”

杨大舅一听,便道,“这样集中照顾倒也使得,至少空出了人手来办爹的后事。

这几日人手倒是足够使了,就怕十六以后……”

现在没有人上门吊唁,人手自然是不差。

他们是打算过了正月十六,再通知一些亲朋戚友,到时候,那真是个大数字。

杨府的家生子虽然不少,可是,等到了办这种大事的时候,自然会不够。

对于操办白事,沈三的经验要比杨大舅丰富些,怎么着,东府老太爷,老太太过世的时候,他是有亲临的。

因此,他便和杨大舅商量起那些仆人们的具体工作来。

最后还表示,倘若人手不够,他可以从西府哪儿调二十人左右过来帮手。

至于守灵的事儿,谨彦则建议四班三运倒的来操作。

要知道,听杨大舅他们说,由于逢着过年,所以,这个白事要操办二十八天。

本来像杨府这样的家世,二十一天足矣,可谁叫碰上过年呢。

又正好,除了三个舅舅,还有沈三和谨行。

谨彦便建议,每个舅舅的家庭为一班,这样,四班三运倒,大家也不会累着。

三个舅妈听了自然是乐意的,这可比天天守在灵堂上要强多了。

可三个舅舅便不乐意了,这样虽然轻松了,可是,那不是女婿和儿子平摊了责任吗?

女婿那是半子好吗?

外孙能和孙子比?

更何况人家就谨行一人,他们可是有儿子好几人的。

现在是没有外人,可过完了年,那可是会有外人的。

到时候,让外人怎么淘汰他们兄弟几个?

怎么说儿子侄儿们几个?

最后,几人商量决定,由杨大舅和沈三为一组,杨二舅和杨三舅为一组,两组隔天当职。

至于表兄表弟则和谨行共计十二人分成了甲乙丙三组。

由于一般是上午来吊唁的人居多,所以,甲组守灵两个白天,乙丙两组各守一个晚上。

然后再调转过来,乙组守两个白天,甲丙两组各守一个晚上。

至于女眷也是分成三班,每个舅母带着各房的姑娘守灵轮一天,晚上则休息。

由于大舅二舅的几个女儿全部出嫁,儿媳各有一个怀孕,所以,谨彦和苏氏则安插到了大舅二舅哪儿。

沈三和杨氏是肯定要每天在杨府的。

至于谨彦和苏氏则是商量,二人在不得值的时候,回府打理家务。

倘若杨氏没有怀孕,倒是可以叫薛妈妈全权打理。

可现在杨氏怀孕了,心情本来就不好,薛妈妈哪儿就离不得了。

也只能谨彦和苏氏来回跑了。

沈三让谨彦回府的时候,先从府里支个一千两银子过来。

岳父这么多年来,待他不薄。

他一直以为,岳父身体健康,他还能有老长时间孝顺岳父。

可哪里知道,之前一别,就是永恒……

这天谨彦回府没一个时辰,大伯沈振光就带着二房夫人过来了。

大伯先是对谨彦外祖父的过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然后又问谨彦,要不要她写个贴子,让他带着谨彦的贴子上门去那些老大人哪儿拜个年。

要知道,谨彦的外祖父过世,她可是要服小功的。

本来她在宫里吧,就挺尴尬的,万一到时候,服完小功不能再进宫当差呢?

侄女不当差不要紧,可不能和那些老大人的关系断了。

所以,沈振光急啊!!

谨彦听了,慢吞吞的说道,“大伯,我带着孝呢,你带着我的贴子上门,这不太好吧?”

在古代,守着孝的人,一般是不出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