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侯门医妃有点毒(893)

作者: 我吃元宝 阅读记录

文德帝立马说道:“朕要是没记错的话,朕当初也投了几万两进去。你这老奴,也投了钱吧。”

常恩笑了起来,“不敢欺瞒陛下,老奴投了五千两,将棺材本都投了进去。”

这话不尽不实,文德帝也没拆穿他。

“既然是分红的日子,为何朕没见到银子?难不成顾玖贪墨了朕的银子。”

“诏夫人贪墨任何人的钱,也不敢贪墨陛下的钱。恐怕是进宫一趟不方便,所以才没能及时将银钱送到宫里。”

文德帝想了想,“你去找她。不,叫顾玖进宫,朕有话要当面问她。另外,先将少府家令请到宫里,叫他把账本带上。”

“老奴遵旨!”

少府家令先被叫进皇宫,还带着账本。

文德帝先是客客气气的叫一声叔祖,少府家令哪里敢应,直说:“君是君,臣是臣。”

文德帝也就没有勉强他,直接就问起了少府今年的收益。

少府家令翻着账本,一样样报账。

从盐铁,要少府钱庄,到黄庄,到矿产,到各个行业。

总账报完,文德帝对今年一年的收入有了底。

“没想到少府钱庄一年的收益,竟然超过盐铁税收。难怪民间私人钱庄遍地开花,就是因为这行是暴利,钱生钱,来钱容易又迅速。”

文德帝又琢磨了一下,“如今看来,钱庄大有可为。要尽快将少府钱庄推广到大周每一个府城,县城。以雷霆手段打压私人钱庄,平衡民间借贷利率。不能叫朕的百姓,被私人钱庄逼得破产自卖为奴。”

朝廷税收,来自于市井小民和自耕农,官府徭役也是由这些人承担。征兵也是从这些人里面征收。

这些人皆是良民。

一旦良民因为高利贷被逼破产,卖身为奴。每多一个奴婢,就意味着朝廷少了一份税收,少了一个征兵的兵源,少了一个服徭役的人。

而购买奴婢的大户人家,可劲的压榨那些农奴,矿奴,纺织奴,各种奴。

这些奴婢所创造的财富,全都落到了大户手里,朝廷得不到一文钱。

朝廷损失惨重,大户却因为蓄奴,创造了更多财富,变得越来越富有。他们用增加的财富,一面放高利贷,一面购买破产良民的土地,宅院。

将自耕农的土地,变成一个个田庄。

将良民的宅院地契,变成一个个商铺,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土地房产垄断。

归根结底,民间高利贷,就是在挖朝廷的墙角,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贫农,破产小民,流民,乱民。

要解决贫农,破产小民,流民和乱民的问题,全得靠朝廷出钱出力。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乱。

朝廷税收越来越少,花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多。

大户恒富,朝廷恒穷。

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出大乱子。

好在,这两年,朝廷的商税有了起色。不用一年到头都指望农税。

对农税的依赖减轻,也就说朝廷缺钱的时候,不用一再对农民加税。

只要朝廷不加税,农民的负担就不会增加。

可以说,商税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民破产的速度。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各处天灾频繁不断,却没有闹出大乱子的根本原因。

商税的增加解决了很大的社会矛盾,让农民在灾荒年间能够喘口气。

很多朝臣,眼光有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但是朝廷顶级人才,如李侍中他们,早在几年前就意识到这一点。

文德帝也清晰的认识到商税在平衡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少府家令更不用说,他亲身参与其中,体会更深。

他不由得回想,商税的增加,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好像就是从少府同顾玖开始合作开始的。

自少府开设钱庄后,少府的收入一年年增加,已经可以轻松的支援户部,减轻户部的压力。

更值得称道的是,整个京畿地区,已经看不到高利贷。

所有私人钱庄,全都按照少府钱庄的利率,月息一分五厘放贷,而且不准利滚利,不准复利计算。

私人钱庄的收入,比起高利贷的时候,自然是少了许多,但依旧有得赚。而且不用承担逼得人家破人亡的责任。

月息一分五厘,咬咬牙,多做几分工,或是找亲朋好友借一点,总能还上。

京畿地区,借贷行业的风气,变得很清新。

比起南方高利贷横行,京畿地区的私人钱庄,犹如小清新。

可就算这样,还是有很多南方钱庄跑到京城开设分店。

为什么?

因为自从诏夫人开始修建南城门外,京城的商业越发活跃。

各行各业,吃穿住行,全都被一个南城门外项目带动得兴旺发达。

像那些烧砖的,烧瓦地的,做木材的……如今一年赚的钱,比得上过去几年赚的钱。

商家活跃,借贷市场也就跟着活跃起来。

即便月息最高不能超过一分五厘,还是吸引了大把南方北方,各地的私人钱庄涌入京城,抢占市场。

第555章 怕脑袋搬家

少府家令开始诉苦。

“南边宗族势力强大,少府钱庄在南边的进展一直不太顺。”

文德帝一听,直接说道:“不是还有金吾卫嘛。朕就不信,那些地方豪强,敢和金吾卫作对。改日朕就叫金吾卫前往南边,杀他个人头滚滚。把反对的人都杀了,少府钱庄在南边能办起来吗?”

少府家令面对文德帝的目光,下意识打了冷战。

他在文德帝的眼中吗,看到了浓浓杀意。

显然,要在南边大开杀戒,并非文德帝心血来潮,而是早有这个想法。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

少府钱庄在南边进展不顺,给了文德帝大开杀戒的理由。

文德帝登基两年,只是在开耀三十八年,蔡家屠村案,一口气杀了一千个人。

之后,一年多时间,文德帝极少开杀戒。

朝臣们都说,文德帝比起先帝,仁慈,是个仁君。

如今看来,哪里是什么仁君。文德帝是在憋大招啊。

不杀则已,一开杀戒就是人头滚滚,成千上万人受到牵连。

文德帝同先帝不愧是父子,都是一样的嗜杀,只不过方式不一样。

少府家令喉咙滚动,深吸一口气,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能,能办起来。”

文德帝哈哈一笑,“能办起来就好!朕对少府钱庄寄予厚望。朕的百姓能不能有好日子过,你们少府钱庄担着大责任。

朝廷力有不逮,很多地方顾及不到。但是少府钱庄不一样,凡是需要钱的地方,就该有少府钱庄的人员。

大周天下,如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除了地方官员的汇报,钱庄也要承担起信息搜集的重担。

朕不希望少府钱庄也出现欺上瞒下的情况。叔祖,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臣不敢当!臣明白!臣一定办好陛下交代的差事。”

文德帝满意地点点头,“你的忠诚,朕是知道的。这些年,少府在你手中,是越来越好。不仅养活了那么多人,每年还能有这么多结余,殊为不易。但是,朕知道少府还可以做得更好,赚更多的钱。户部顾及不到的地方,少府要主动承担起责任。”

“微臣遵旨!”

少府家令压力山大。

少府能有今天的成绩,他都拼尽了全力,几乎榨干了少府的潜力。

还要再接再厉,赚取更多的钱。

一时间,少府家令很愁。

钱不是那么好赚的,新的利润点到底要从哪里来?

目前看来,还是得指望少府钱庄。

文德帝坐在案头,翻阅着账本。

他好奇问道:“存钱还要给利息?这是怎么回事?”

这年头,人们将钱存入钱庄,不仅没利息,还得倒给钱庄一笔保管费。

少府钱庄之前也是这么弄的。

但是随着业务量增大,少府吸纳储蓄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贷款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