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六零开网店(65)
这是密嫂子家的最后一块布,之前的那些已经完美的染上了密嫂子想要的颜色,大家对贾黑的技术更加信任了。然后看到那块布一直不变色,双方都有些张惶的彼此对望着。
到底怎么回事?
贾黑不死心的把它放进锅里再煮一次,一般染土布的温度在七十五摄氏度左右,他的小指是最灵敏的温度计,一探便知。
炉子旁明明不热,贾黑却觉得自己的背后有一点潮湿——这可以算是他职业生涯的一次事故了。
浸进去再拿出来还是洁白的,贾黑忍不住念叨这也太邪门了。
“是不是你温度不够呀?”
“不可能我染布30多年,这个温度是最适合的。”
说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他那黑幽幽又被褶皱占领的脸上满是自信的光彩。
可是这是化纤布啊,染色剂着色,必须在高温高压之下。
“要不你试试把水煮开?”
看着村民们疑惑的目光,再这样下去,他的专业性就要受到怀疑了,贾黑不得不死马当作活马医,往炉子里加了一点木柴。
水开始咕嘟咕嘟的冒泡,每次捞出观察颜色的时候,那布料的颜色就会更深一点。他赞许的问刚才说话的姑娘:“你怎么想到要煮开水?”
真正的理由当然不能和贾黑说,“我想着你染布一个要求温度,一个要求染料。既然染料能给棉布上色,那只能是温度的问题了。”
贾黑随手撕了一片玉米皮,卷吧卷吧,卷出一支旱烟,用炉子里的火引燃了,放在嘴边慢腾腾的吸了一口,“你说的对,这不是棉布。”
但这是什么布呢?村里的女人不知道,他也不知道。
没多大一会儿女人们就去地里上工,临走前将布放在那儿排队,给孩子们照看,等轮到他们的时候再去地里喊人。
傍晚的时候贾黑的生意终于做完,在陈梅的热情相邀之下,贾黑临时歇息在李家庄。
晚饭照旧李明言操持,她下了一大锅面条,锅里放葱花香油。
闻着香喷喷的,贾辉和李振国夫妻俩在堂屋里叙旧,家里的几个孩子围着贾黑黑的染布炉子转圈,好奇不已,小妹甚至把自己的衣服绊带放进锅里,试图让他的黑裤子染色。
贾黑和陈梅还有李振国都认识,也算缘分。
贾黑的境遇不算好,他家的染坊在高级社成立之前有分红,成立之后就只发工资。
家里有染坊的,自然成分不好,给你发着工资,你还是要挨□□,曾经的徒弟和长工都是控诉他的人,他一怒之下离开了染坊,离开那个是非之地出来单干。
“你染得颜色均匀,没有色斑,她们上工的时候都夸你呢,以后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你爹也是从跑匠起家的。”
贾黑的肩膀更直了一些,谦虚道:“还行还行,发家还是算了,就这一门手艺,能养活家里就算不错。”
想到发家之后的遭遇,几位长辈之间一时沉默。
这世道还是越穷越好。
***
晚上休息的时候李明言在手机上搜索老土布,调查一下市场看能否小赚一笔
结果让她大吃一惊,手工土法织布的价格已经高达50元一米!
这个时候农村的一匹布七八米,那就是400多块钱呀,可观的收入!换成米就是200斤米。
当然这是质量比较好的,质量次一些花色比较老土的,比如说红绿格子的那种,只需要20元1米。
躺在床上,李明言心头火热。
怎么才能把民间的老土布收购回来,然后稍大规模的卖出去呢,就是到了后世这种老土布也是越来越稀少越来越贵重。
李明言越发体会到金钱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几千年前老祖宗为什么要发明纸币,方便携带啊。
就像现在她空有粮食,却只能做些小本生意,就因为缺一样东西,钱。
***
第二天一早,贾黑早早的起床,帮着主人家将院子里扫了,他虽然是睡在地上的,可身下垫了高粱杆,上面铺了苇席,睡觉的时候脱下上身的衣服,往身上一盖,不冷不热正好。
身为一个跑匠,风餐露宿,吃了上顿没下顿,住破屋,吃不上饭是常事。
幸亏遇到好心人,他付了粮食还觉得难以报答,只得给他们扫扫院子。
李明言起床出门做饭,正好碰到贾黑在扫院子,这倒是一个好帮手,常年和布匹打交道,经手的货源最多。
“贾黑叔,你收的那几匹布卖不卖?我想买了,你看什么价钱合适?”
几匹布?贾黑揉了揉耳朵,确认自己没有听错,一个小女孩,好大的口气。
定睛一看,这不就是昨天跟他说把水煮开的那个女孩吗?
这下他也不觉得小姑娘是在说笑了,主家两位都是那么靠谱的人,这女孩应该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