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威武不能娶(832)

孙祈暗暗嘀咕了声“泥鳅”,孙宣不提一个,他孙祈难道能把刘家人推到台面上来?

那不是争地盘,那就是找死!

孙祈干巴巴道:“不如,向威向大人?向大人在裕门关驻守多年,对北境的状况也很熟悉,在北边的将士、百姓心中也有名望……”

听他这么说,孙宣暗暗发笑。

孙祈没有办法才提向威的,其他人的名字冒出来,会引父皇侧目,只向威这个人中规中矩,还合适。

可这对于孙祈就没有任何好处了,向威是跟着顾家出头的,孙祈往后再提拔,向威也不会做孙祈和刘家的狗。

“向威啊……”圣上眯着眼睛想了想,“比他有本事的人,不及他懂北境,比他懂北境的,又不见得比他有本事,倒是个人选。”

孙祈嘴上应着是,心里没有喜悦。

“禛儿怎么不说话呢?”圣上看向孙禛。

孙禛道:“儿臣的想法与三哥一样……”

圣上点了点头,又看孙睿:“睿儿还有什么想说的?”

孙睿思索了一番,道:“儿臣在想,快清明了,是不是该为边关战死的将士与遇难的百姓祭祀?此刻撤换北地守将,去北地悼念的百姓要如何想?”

孙宣亦觉得这时机不太好,恐怕会打击到北境重振的士气,便道:“父皇,三哥说得也有道理。”

圣上示意韩公公添茶,道:“指点顾家兄弟的人选、接替北地守将的人选,你们都回去琢磨琢磨,有合适的就提上来。

睿儿说得也是,不急于这半月一月的。

差不多也该把阿渊叫回来问问北地状况了,到时候也听他说说。

清明大祭确有必要,你们商议起来,离清明没有几天了,抓紧些。”

几位皇子赶紧应下。

因着时间紧,当日没有下衙时,消息就传到了六部衙门,礼部的大人们一下子紧张起来。

虽说都有旧例,但毕竟紧迫,疏忽不得。

徐砚也听说了,祭祀与他们工部关系不大,他与刘尚书前后脚出了衙门。

轿子到了侍郎府外头,刚绕过影壁,徐砚迎面碰上了徐老太爷。

见老太爷特地等着,徐砚道:“父亲有事儿寻我,让门房上的说一声就好。”

徐老太爷是性子急,在书房里等不住,才在大门上拦着,道:“顾家那镇北将军印,到底是怎么一个结果?是真的要换守将?”

第641章 因祸得福

徐砚扶着老太爷往书房去,道:“圣上还在思量,我今儿听几位殿下讨论,那意思是并没有定下。”

“那外头怎么说得板上钉钉一样?”徐老太爷嘀咕。

徐老太爷前几年挺喜欢在外头走动,后来觉得丢了脸面,就端架子了,不愿去与那些人“同流合污”。

但这一回,事关自家,老太爷就又出去听状况。

东一嘴西一嘴的,东街上各处都说得有板有眼,徐老太爷就心急了。

女儿嫁了顾家,虽然因为家里那老太婆,两家关系疏远,但走动再少,女儿也是女儿。

顾家有没有那块虎符,面子上差多了,徐老太爷为了那面子就心急火燎了好几天。

徐砚知道老父想法,道:“外头说得这么确凿,可知道要换上来的是哪一位将领?”

“这……”徐老太爷犹豫,“说了好几个名字,听着都挺像那么一回事儿。”

徐砚解释道:“您先放心,新人选未定,怎么也不会动旧的,今儿回来前,圣上刚下旨说清明要大祭,按理是不会在大祭前收顾家的虎符的。”

徐老太爷听明白了。

顾家留在北地的兄弟在清明时必然大祭,论公行赏未至,给先祖们磕头的时候,反倒还要禀一句“将军印交出去了”,那场面可真不好看。

老太爷不由唇角一抽,要真是那样,想想都挺糟心的。

顾家这回战死子弟无数,在祭祀之时撤换,太伤人心了。

徐老太爷松了一口气:“那还好,只要不撤换,总还有回转,你母亲成日里唱衰,就不能盼着顾家有一点好!”

徐砚不想嘴上评断父母对错,垂着眉眼宽慰了徐老太爷几句,送他出了书房,才转身往清雨堂去。

杨氏近来精神不妥,但徐砚回来,她还是会坚持听对方说朝事。

倒不是杨氏多有见解,她就是担心顾家起伏,徐砚在官场上不好做。

平心而论,杨氏现在巴不得顾家好,顾云锦越顺畅,她心里越舒坦。

顾云锦不理她这个舅娘,但顾云锦与两个姐姐并没有闹翻。

徐令意与顾云锦要好,徐令婕去寻顾云锦时,也没有吃过闭门羹。

杨氏就是为了徐令婕的将来,也要给顾家多添些香火油钱。

最悔的是世上没有后悔药,要不然,顾云锦与她多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