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二太太心里一清二楚。
只是。她信佛。
她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她不敢贸然去害姜锦华。
假如将来报应在明尔身边,二太太追悔莫及。
“总不能害了她……”二太太声音轻若蚊蚋,“谋人性命是要遭天谴的!”
夏姨太却不相信这些。
她道:“如今到处打仗,那些杀人如麻的将军,不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们要了多少人命?太太,您不替自己和明尔早做打算,失去了先机,才真的会遭天谴。”
说的二太太心头一荡。
夏姨太的话,让二太太长长沉默着。
“……女人生孩子,就是鬼门关走了一趟。那个时候下手,最是方便。”夏姨太依旧做鞋,也不抬头看二太太,只是声音轻柔得似平常闲话,“孩子总是无辜的,害了孩子只怕真有报应。但那个女人该死……”
二太太的手紧紧攥成了拳头。
第二天,二太太找了阿蕙,让阿蕙把宁雍的人调回来,她自己派两个得力的佣人去看守,顺便再从二房挑两个婆子照看姜锦华。
阿蕙自然说好。
而大太太和老太太,对这件事没有再多问一句。
二嫂不动声色,珍贵补品养着姜锦华,让阿蕙看得有些着急。她不知道二嫂到底打什么主意。
她怕二嫂心软。
这个时候心软,将来后患无穷。
可是这样的话,阿蕙去告诉二嫂总不合适。
姜锦华的事,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却没有人敢说。万一被传回来,这个家只怕要支离破碎。
想起二嫂的聪明和运筹帷幄,阿蕙只能把心放了回来。
第162章 不要生气
照顾姜锦华的责任被二嫂领去之后,阿蕙就彻底放手了。
赵家就没什么大事。
日子安静的滑向了冬月。
阿蕙的印刷厂机器已经从德国到了新加坡,除夕之前应该能到茂城。
而三哥的出版社,后准备反而先开业。大家出钱出力,甚至戚海久和他的未婚妻欧阳幼睿也帮忙联系旧同学,编辑部很快就招满了人。
出版社取名,又让三哥大伤脑筋。
阿蕙说:“叫中华书局吧。”
她记得后来东沪有个中华书局,声名显赫。
这个名字,深合三哥的心意。
三哥用楷书写了“中华书局”四个大字,先给大哥看了,征求大哥的意见。大哥觉得寓意好,且大气,而且容易被人熟记,很认同。
三哥又拿给宁雍看。
宁雍大赞。
于是三哥的出版社,定名为中华书局。
冬月初七那日,廖士尧的第二个侄儿兆慎回来跟阿蕙说,教会学校冬月初十放冬假,一直到明年正月初十开学,整整两个月。
他想和明益出海玩。
“明益说,你们家的船常年去南洋和别的地方,能不能带我去?我从来没去过南洋!”兆慎拽着阿蕙的衣襟,撒娇道。
他在教会学校念书,成绩一塌糊涂,却打架名声在外,威震整个学校。美国老师以为他是赵家的亲戚,把大哥喊去说了好几次话,倘若兆慎再胡闹,就勒令他退学。
大哥回来就叮嘱了兆慎,
第二天,兆慎又把那个老师的儿子给打了。
还有一帮孩子跟着起哄。
美国教师的儿子比兆慎大一岁。因为血统的缘故,那个美国男孩高大结实,却被兆慎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狼狈不堪。
那帮孩子抬着兆慎。围着操场走了一圈,把他当成了英雄崇拜。
兆慎就成了教会学校的孩子王。
首当其冲的,就是阿蕙的大侄儿赵明益。他最是崇拜兆慎,两人已经兄弟相称。论序齿、换兰谱,弄得有模有样的,让大人们看着笑得不行。
兆慎大几个月。就是哥哥了。
于是两人成了学校霸王团体的首领。
校长亲自发了通知,兆慎、明益和其他一大**跟着起哄的孩子全部开除,多大四十人之众。
大哥已经无能为力,只好去找市政府的人。
市政府的秘书长亲自出面,才把教会学校大开除的通知撤销。兆慎和明益就成了学校响当当的红人。
他们年轻小,却拉帮结派,已经成为学校最大的霸王团体首领。
对此。大哥时常训斥明益,却又无法阻止明益和兆慎来往。
兆慎住在赵家,总不能把他赶走,大哥还想把妹妹嫁给廖士尧呢。
阿蕙笑着回答兆慎的问题:“海上风浪大,时常就翻船,我可不敢答应。等你二叔回来,问过他。他若是同意,你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