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身边的人,特别的要紧。就怕有良心坏了,那是勾坏了小孩儿的性情。
想孟母三迁,为的什么?
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
环境,这重中的就是身边接触到的人。
小孩儿成长的过程,就是后天的环境里,慢慢的受了影响。
那是形成了三观。
对于要安排到两位皇子身边的人,玉荣在仔细的挑了。
她不光是自己挑,还是拿了名单,去跟皇太后请教。
总之,不光要让她自个儿满意,也必需要让皇太后满意。
这忙碌着,这不,就是入春了。
就是连着这一年正统帝的万寿节也过了。
玉荣的生辰也过了。
然后,在玉荣不舍得的情绪里。
贤哥儿、礼哥儿,这哥俩倒底是搬去了皇子所。
不同于皇太后、玉荣这两个长辈的担忧。
贤哥儿、礼哥儿,这哥俩还是兴奋。
住了皇子所的第一晚。
哥俩没有各住各的院子。
礼哥儿是跟哥哥住了一起。
头一晚,贤哥儿是怕弟弟害怕,这不,拢了弟弟睡一处,他能照顾了弟弟。
“好像跟住寿康宫差不多。”
贤哥儿一个小少年,就是这般一个感觉。
在他的眼中,还是住了皇宫里。
真真差不多。
礼哥儿自然是听了哥哥的话。
晚上,哥俩歇得早。
是想着明天要去正式进学了。
这对于进学什么的,这是心有幻想。
次日。
贤哥儿、礼哥儿早早起来。
兄弟二人往寿康宫走一趟,往永寿宫走一趟。
给皇祖母问了安,给母妃问了安。
永寿宫。
皇帝昨个晚,宿在玉荣这儿。
于是,兄弟二人去上学,这自然是皇帝亲自带了第一天。
上书房。
皇太子在呢。
师傅往常只教导太子一人。
现在添了三皇子、四皇子,自然一切又有不同。
当然,这皇家不缺了几间屋子。
说是一处进学。
实则,这教学的屋舍,那是分开的。
只是处于一处院落里。
皇帝让两位皇子拜了教学的师傅。
两位小皇子瞧着小少年,可认真的态度,那是一点儿不差的。
能在上书房里教导皇子的,那学问差不了。
除了学问外,这品行自然也得上佳。
更不肖说,官员讲了风仪。
于是在三皇子司马贤、四皇子司马礼面前的,就是翩翩风度的美大叔。
“朕把两位皇子交给杨师傅。往后,两位皇子进学就由杨师傅总揽。”
正统帝吩咐了话。
“臣领旨。”
这一位杨学士自然领了旨意。
做为一位侍读学士,对于教导皇子什么的,只在帝王吩咐了,那肯定不可能拒绝的。
当天的早读结束。
太子就知道了,上书房这里,添了他的两位弟弟。
皇太子自然是和善的态度。
还是主动的邀请了两位弟弟一起用了早膳。
三皇子、四皇子打小在一处长大。
这哥俩感情好,那是一个亲娘生的。
至于皇太子?
只知道是兄长。可论了感情?
真没多少。
毕竟,寻常见面的机会也少。
皇太后可是住在东宫。
皇太后就算到了寿康宫给皇太后问安。
彼时,也未必就一定能见到了三皇子这一个弟弟。
至于四皇子司马礼这见的就更少了。
“全听太子哥哥的吩咐。”
三皇子司马贤没拒绝。
礼哥儿全听哥哥的,于是,自然默认了。他不会讲话,可不摇头,那自然就是同意。
皇太子似乎很高兴的样子。
早膳。
用了时,三皇子司马贤是一个好哥哥,还是关心了弟弟的饮食。
给弟弟夹了小菜。
贤哥儿是顾了自己,也顾了弟弟。
皇太子瞧着,这在自己的面前。
这两个弟弟那亲近的态度,真的,大不同。
他这一位太子哥哥,就是叫的好听些。
实则还是疏远了。
早膳罢了。
皇太子要继续进学。
三皇子、四皇子亦然。
于是,各自分开。
对于小孩儿进学情况如何?
永寿宫的玉荣是关心的。
等着当天的晚膳前。
玉荣见着来请安的两个孩子。
玉荣关心的问了。
礼哥儿在旁边笑着,还是递了今天的课业。
玉荣接过了,看来,连连夸了话。
贤哥儿也是讲了一遍,今个儿发生的事情。他说的仔细,玉荣这当娘的也听的认真。
听罢后,玉荣大概心头有数儿。
“那就好。”
玉荣满意的笑了。
“明个儿,你们不必急着赶来母妃这儿。明个儿,你们就留了寿康宫,陪了你们皇祖母用晚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