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就是不讲武德(170)

也不知道几个小姑娘内心戏这么足,如今已经伤心的不能自已了。

她自己则是写好折子,匆匆回官署找曹印商量去了。

李令俞根本不理会院子里进来那些同事的恭喜,一路直接进了曹印的办公室里。

曹印以为她突然得到这样的婚事,该是欣喜,或是有些喜气。但见她毫无喜色,甚至有些凝重,问:“又是什么事?”

连曹印都恭喜她,这事的普及度可想而知。

李令俞却说:“亲事不过是圣人戏言,大人就别取笑我了。我有事和大人商量。大人且听我说。”

曹印又坐下,接过她递来的帖子。

看了半晌都没说话。

李令俞也不催,只静静等着。

曹印最后问:“这事,你考虑了多久?”

“有些日子了。”

曹印看着帖子,只说:“此事兹事体大,不要声张,且容我和陛下先商量过后再说。”

她还没给华林园送消息,听到曹印没有反驳,就心知此事怕是有门,就说:“是,我的想法还不够完善,还望大人甄别一二。”

曹印暗暗心里感慨,当真是多智,多才,才堪堪十六岁的年纪。前途不可限量。

李令俞并不知道曹印想什么,只知道他没拒绝,那就是有商量的余地。

这事毕竟对萧诵有好处。

就算裴虞东奔西走,但一旦糊名,最后萧诵亲自定下名次,之后一场鹿鸣宴,宴请天下最佼佼的才子,天子门生,那是书生的毕生梦想。

萧诵只需要敞开胸怀,迎接天下学子的热忱,他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就有的是学子为他奉献毕生所学。

书生,风骨最是铮铮,但也最是赤忱。

世家林立,都挡着这些书生直面天子,那就大浪淘沙,且看淘沙的本事。

这样一来,裴虞奔波江南一场,对江南学子的恩惠,就不叫恩惠了。

天子门生,难不成比不上国公府的门客名正言顺?

她的其他帖子写的很完整。就像写工作计划书一样。

但给曹印的只是一个草帖,也并不细致,但也足以让曹印觉得惊喜了,下午就进宫单独见了萧诵,君臣相视,像是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这里面的东西的诱惑太大了。

晚间李令俞就被召进太极殿,君臣议政,李令俞第一次和萧诵谈起科举的制度,以及糊名的好处,再者阅卷人的重要性,最后为天下学子立名。

萧诵根本没想到,她能有如此大智。

曹印也知这事若是开了先河,那对世家的打击是毁灭的。

凭心而论,曹家若是没有门客,没有门生,对曹家的威望影响很大。

但李令俞捅到他跟前来,这也未必不是曹家的一个机会。

要是能摆脱曹家百年后族的虚名,就像兄长说的,曹家兴旺是人命堆出来的,每一朝都有曹家子弟死于非命,这未必不是一个机会。

所以他才秘密同萧诵商量,愿意给李令俞递话。

这次三人密谈,一直到戌时才结束。

萧诵吩咐曹印,此次会考,由曹印全权提领。二月初,他会下旨意,升李令俞为礼部侍郎,配合曹印全权负责此次上都城科考糊名会考。

至于阅卷人,太极殿议政时再拟定。

曹印和李令俞二人,就糊名取第章程,列出来成册,奏给他过目……

一整晚几乎两个时辰不到,萧诵就将此事定下了。

可见,他也一眼预见了这里面的好处。

在出宫的路上,曹印问:“你说实话,这事,你考虑了多久?”

“去年写章程的时候,臣已经认真提了,但……”

但当时,她人微言轻,没人听她的,她也很谨慎,什么都没说。

第56章 李令俞

曹印并没有让她回去, 而是带着她回了官署,一路上都在说科考的事。

等回来办公室,和她说:“把你的章程跟我细细讲一讲。”

李令俞想了想, 说:“大人等等。”,然后怒举着灯,回倒座房拿了四五本册子回来, 全都交给曹印。

曹印惊讶的看她,又看着册子, 然后才接过去。

他打开最上面一册,细细看起来,李令俞嫌灯太黑,就起身又点了几盏灯。

曹印看了一本,问:“这都是你去年写好的?”

李令俞举着灯, 答:“不是,这是年后, 臣细细琢磨开始写的。”

这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曹印长舒了口气,嘱咐她:“此事暂且不要声张, 还有,先准备陛下交接的事。等到了二月,你就要去礼部任职。”

李令俞:“过两日,我将手里的工作交接清楚。”

曹印见她并无喜色, 一脸凝重, 宽慰说:“不必紧张,这是慢慢准备,不会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