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平阳(43)

“三姑娘!”一声大喝将梓风从冥思中惊醒。

“出了什么事?!”她跳起来。咦,自己什么时候坐到台阶上了?怪不得两股发凉,差点摔倒在地。

“屈突通往河东去了!唐国公的队伍已过河!”

“还是慢了些。不过总比没有到要强。”就她所探得的情况,三辅的官兵已经开始将她的队伍当成心头大患。如果父亲和兄弟们的军队不能早日抵达,或者早点对京畿造成压力,她可能会被迫撤走以保存实力;而若是李家的军队里外应和,那么投诚的义军也好、官兵也罢就会成倍增加!“……情势迫人啊!”

自我感慨了一番后,梓风面向一群闻讯前来的部下们。好,都到齐了,连刚刚大胜一场的向善志也在,奉弟弟之命前来辅佐的四宝更是不落人后。

“四宝,去通知叔父和我的那几位堂兄弟们准备,该怎么说、怎么做你自己看着办;何潘仁,清点我们所有的人马,骑兵首阵、步军此之,随时开拔;向善志,除了官兵进出的那几条,封锁通往京师的道路,凡是是有文人武将气质的一律扣留;樊兴刘,加紧赶制铁器和竹箭,这回得备好十万甚至更多的大军要用的东西,还有,攻城的东西要立刻做起来……”

吩咐完毕,大家都带了各自棘手的任务离开后,梓风仰天、发呆。不一会儿,身旁有轻微的脚步声,没有恶意和杀气,所以她选择继续发呆。

“姑娘认为谁会杀入京师?”来的是何潘仁。

“我弟弟世民吧。”这家伙最近越来越喜欢问她各类奇怪的问题。

“为何不是唐国公或是大公子?”

“父亲要稳坐中军,而大哥是继承人、不能轻易出奇兵。何况,二弟是真有帅才。”比她强,她承认,不过仅仅是在某些方面!不是全部!

“那在大公子和二公子之间,姑娘支持哪位?”

“什么?”她没听明白。

“我们那里可没有必须立长子这个规矩。”

“所以每一代在继承前后都会有纷争!看杨家的这位天子就行了。”

“那如果大公子和二公子都有资格继承,姑娘选谁?”

梓风目瞪口呆。“你问这个做什么?!你疯了!回去睡觉去!明天一早还有大堆事情要做。”

“因为这干系到很多热难道身家,不能不问啊,姑娘。站错了,我连当个商人的命都没有。”

沉默。她不知道该说什么。从道理上讲,她应该支持大哥;从情感和实际才干上说,她更倾向二弟……“大哥吧,至少现在是这样。快,回去睡觉!”

不等何潘仁接茬说话,她扭头就走。她不是不想答,而是答不了啊!

***

向善志很会看人,从他劫持的人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一些小喽罗他懒得去理会,但有几位被他一把扣下。一个是右卫将军,梓风二话不说、软禁在宜寿宫别想踏出一步;两位恶名在外,直接扔在牢里死活不论;再一位就了不得了,她是亲自去迎接的。

“李大人,受惊了。”

“……李三姑娘,久仰——”

梓风一身轻甲戎装、剑弓骇人,但红血玉耳坠、镶宝玛瑙发簪和披风上的珍珠扣可是一点不含糊。

有人端来热水、热茶,还有丰盛的吃食,两名仆妇将随行的小少年带去洗澡、更衣和吃饭,这些都安定了被贬抑的刚正老尚书的情绪。片刻后,一人一案,梓风与几名重要部下,陪吃。

李尚书纵横两朝,是见识过大风大浪、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现在坐在他对面的是起兵的唐国公嫡长女、手握数万兵权的李梓风,即使他会因与女子平起平坐而有些尴尬,可只要一想到她将来的身份地位也就坦然了。

“李大人带了家属是要往哪里去?”

“李某奉调赴洛阳叙职。”

“洛阳不平静,难保不会出现破城屠戮之类的惨剧。李大人还是不要踏进那边的兵祸中好些。”

“三姑娘认为京师不会出现此等惨剧?”李老尚书问得自然而尖锐。

“不会。”梓风斩钉截铁。“李大人听说过我部下的军士有滥杀或是违反军纪的事吗?”

“……呃,呵,似乎不曾。”

“即使有,也是谣言。”一脸难看的胡子、衣着也非常不斯文的何潘仁补上一句,“李公大可放心,我们对外宣称把你老一家俘获了,因此不用担心家人受牵累。”

“李大人可能知道我最近都忙于战事,往后恐怕更多的时间是在军中度过,这几个县境内百姓过得如何、有没有饿肚子,我都不甚清楚。既然李大人是调往东都的永丰仓,那想来宇水所托之事定是大人乐意去做的。”她劫了人、也劫了公文,自然是了解的。“如果李大人希望在我们拿下永丰仓之后再考虑职衔也成……说实话,大人在任内的政绩有目共睹,这点小事与大人的才干远远不符。”

“李某惶恐。只是三姑娘方才提到永丰仓?”

“大概就这几天吧。”梓风将喜爱的茶汤喝得一干二净,然后细品那微苦中恰到好处的回甘。“京畿百姓这两年都不会有饿殍满地之危了。”

“谢姑娘和唐国公。”

他们没有深谈,因为确实有点话不投机的感觉。且这位忠良老臣的本领不在军事,对她来说没有太大用处。在第二小碗金绿色的醇香茶汤喝完之前,梓风决定把这位名人送给大哥。

第四十九章

李尚书还是为梓风做了些事,最大的一件是为她做事本身的影响。在秘密将他的族人送入山中之后,她公开宣称前尚书李纲大人当了她这支军旅的长史,居然引起不小的震动,慕名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而她的部下士卒的数量第一次接近十万之众。

东边的战事更紧张了,几乎一日两变,上午还是小败、傍晚时快马递来的是捷报。京师附近的官兵更加无精打采,有的干脆逃亡后跑来宜寿宫——至少这里的伙食更好些。

“姑娘,楼观观主求见。”

哦?道长下山了?梓风有些吃惊,连忙冲出殿去。这位道长和他的弟子们对她助益良多,所以哪怕他们提出难题,她也是会挺身而出、支持到底的。

“三姑娘,”道长不卑不亢的态度一直是梓风非常敬仰的。“贫道夜观天象,发现——”

“道长,我不懂天文,更不明白天象与人间的关系。有何用到宇水之处请尽管讲。”

“呵,贫道希望唐国公在一年内入京,以应和天意。”

这道士是假装不问世事,其实比谁都了解局势!梓风笑开,“好,要我派兵装扮成道士模样、护送你去见父亲。”

第二天传来的战报是,父亲分兵几路,其他几路战况不明,只知道其中一支拖住老将屈突、还有一支猛攻潼关,来个拦腰斩断。

攻城的事,她不凑热闹。山路难行,她不可能从山里运送大件武车,也许等她的人马把支援的东西送到时,仗已经打完了。不过她还是谴了十几骑兵连夜赶往潼关父亲部下的军营,一方面是打听,另一方面将她这里的情形带到;另一队人马数量要少、但是由四宝亲领、熟悉山形的军士带路,去找她弟弟商议,商议的内容只有寥寥几个人知道。

上一篇: 大汉平阳 下一篇: 慕君如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