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考科举(605)

让宁安州小心才是。

同时也觉得这买卖做得太艰难了。

只要镇南关在这,似乎永远不得安生。

谁知道,人家宁安州的人依旧不在意。

纪知州身边那个叫柴烽的小吏,甚至淡定道:“别提那些了,我们宁安州要秋收了,对了,鸭子要不要给你留一只。”

“这会的鸭子,别提多香了。”

宁安州的鸭子?!

他们必须吃!

哎,每次来宁安州,吃吃喝喝不说,还能赚钱。

真好啊。

就那个镇南关。

烦死人了。

说起来,宁安州去年跟今年修了那么多水渠。

眼看着调节水源确实有用。

就是不知道,那什么稻鸭鱼的方法,真的对产量有提高吗。

如果是真的,他们家也想试试。

还有修水渠的方法,听说真的能调节山泉水。

宁安州的生意兴隆。

农业方面同样引人注目。

而七月八月的秋收一来,答案自然会揭晓。

算起来,纪元来这里已经一年了。

他带着全体“宁安州”百姓折腾的稻鸭鱼共生方法,确实该亮出成绩。

纪元对此信心满满,宁安州的百姓们对此也没有异议。

反而是外地来的货商们,全都紧张又期待。

总之一句话!

宁安州今年的水田收成,决定了他们明年家里种田的方法!

别怪他们跟风啊。

谁让纪状元的折腾,好像确实很有用?

万众期待下,终于到了化远四十年的秋收。

纪元,刘同知,以及几个司的主事。

剩下全都是小吏。

纪元看着自己的队伍,这是不是有点太寒酸了?

算了,就当看不到吧。

宁安州下面四十八个村寨,一个个寨子的消息传了过来。

杨柳寨,今年的水田均产增加了三十九斤!

今年一亩水田平均产粮三百三十斤。

而去年,他们只有二百九十一斤!

剩下一个个寨子报过来。

白越寨,增加了二十二斤的收成。

有一个寨子,甚至增加了四五十斤!

这些数字堪称夸张。

可谁让今年的水源,肥料,调节得都非常好。

稻鸭鱼的共生方法,更是让土地增加了肥力。

本地的刘同知几乎激动的捏着手里的纸张,上面记着各地的收成,让他几乎不敢置信。

他在本地当了一二十年的官,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傲人的成绩。

“要知道,这还没有算鱼跟鸭的收益。”

甚至还有鸭蛋的收益。

这些零零碎碎的如果都算上去,就知道纪知州提的共生系统,到底有多好。

去年,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水渠上。

稻鸭鱼的种植方法,也是完全出于信任才去做的。

而这份信任,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纪元本人,则看着这些东西并未太多喜色。

稻子,一亩产三百多斤?

还是太少了。

少得甚至有点可怜。

明年用上耕牛,情况应该会好点?

还有选良种。

良种的选择,尤为重要。

纪元只觉得时间根本不够用。

也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

而宁安州的其他人,已经在为此事欢呼了。

对本地人来说,这是丰收。

绝对的大丰收。

是宁安州本地,从未有过的丰收。

宁安州不少村寨,已经开始点燃鞭炮,他们要到衙门去感谢纪大人。

不是纪大人。

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粮食收成啊!

这个爆竹必须放!

是为了纪大人放的!

混在人群里的外地人,看得心情复杂。

为什么他们家乡,就没有纪元这种官员?

如果纪元是他们那的父母官就好了!

这宁安州,可真幸运啊!

第123章

第122章

化远四十年, 八月。

宁安州各个村寨,都要讨论今年的大丰收。

闲暇的时候,还要应付前来收购鸭蛋, 稻田鸭的商贩。

再加上做了些副业挣了银钱, 手里都阔绰不少。

可大家最想买的, 还是牛, 还是耕牛。

当地很多装饰品,都是牛角的图案。

这是宁安州腊蛮族人的习惯,也是当地人的崇拜。

这也说明,耕牛在本地的重要性。

所以一有机会,大家肯定是想买牛的。

整个宁安州二十多万人口,三万八千多户, 哪家不想买头牛?甚至买两头?

所以,新搬来的六个养殖场老板,天天被人问:“什么时候可以买牛。”

“还没建好吗。”

“我们能先预定吗?”

这些养殖场老板,笑得嘴都合不拢。

那太能了。

放心。

最后的一点点排污通道做好, 他们的牛马上拉过来!

说起来, 排污这一块, 竟然也能用上橡胶,还是宁安州衙门主动提起的。

说是牛羊的污秽物不能乱扔,还有必须好好清理,不能污染环境等等。

说的时候,还把橡胶拿出来给他们用,用在管道上, 竟然可以密封气味。

这玩意儿, 可真好用啊。

没想到,建个养殖场都能学到新东西。

总之, 他们这里八月底就能建好,到时候先把自家那边的牛拉过来,卖一批,然后在本地繁育。

看宁安州的情况,便是不卖牛,只做租牛的买卖,都能大发一笔。

听说已经有其他牛贩子看好情况,也准备过来卖牛。

他们六家,一定要趁着其他牛贩子来之前,赶紧赚一笔!

这些牛贩子们也没闲着,一边建养殖场,一边学习宁安州如何养稻鸭鱼的,那土地要怎么平整,那沟渠要怎么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