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栖春山(123)

作者: 孤荷 阅读记录

眼看苏氏要发作,裴照月也懒得继续触这种眉头,敛起裙裾就朝寺外走。

寺外哀鸿遍野,寺内岁月静好。

两厢场景,何其讽刺?

奔月回到了寺外。

粥棚里的劳役这一会儿正在偷懒,他们都是皇长子的人,前几日皇长子亲自来赈济灾民,有主子看着,他们也就跟着装装样子,殷勤地鞍前马后。

这一会儿主子待在宫里凉快着,他们就开始玩忽职守,横竖俸禄都是照拿,死多少人又有什么所谓呢?

纵使民怨如沸,但这些民怨就如海上的小小涟漪,根本兴不起多少风浪,也影响不了皇长子的民望。

所以,当他们看到一个穿着雪色斗篷的女子说想要借粥棚一用时,以为对方是附近做慈善的显贵,丝毫没反对,就大大方方将粥棚让她挪去用了。

反正,对方做慈善的声名,最终都会归入皇长子的名下。

沈春芜用大锅煮白粥,奔月在旁边搭把手,一边熬煮一边撒放药材,半个时辰后,这一锅粥膳就熬煮完成。

沈春芜原本想要让奔月分发给周遭的病患们,但竟是无人愿意吃。

众人面容上都是哀痛而绝望的神态,说是一声麻木不仁也不为过。

沈春芜甚至遭到了谩骂:“你们皇室都是这般惺惺作态,老子宁愿饿死,都不会吃你们的腌臜东西!”

看来百姓们以为她是谢岫派来的人,以为她的施粥之举,当成谢岫的独角秀场了。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谢岫失去了民心,百姓们不会再相信他了。

奔月原欲辩解几句,说自家主子不是皇室众人,但被沈春芜一个眼神摁住了。

正一筹莫展之际,大相国寺寺门里头,走出来了一个衣装装潢的女郎。

来人不是旁的,正是裴照月。

裴照月正准备上马车,却被一个抱着孩子的布衣老妇阻住了:“姑娘,您行行好,能不能帮我去求求佛祖!我家哥儿打从染了时疫,一直在咳嗽咯血,如今已经神志不清了,您能不能帮我进去求个平安符……”

特殊时期里,大相国寺设了门禁,能进去祈福之人,非富即贵,寻常百姓根本都进不去了。

裴照月眉心微不可察的一蹙,给身侧的侍卫使了一个颜色,那侍卫领过命,忙不迭将这一对妇孺粗暴的驱赶走:“裴小姐千金之躯,岂是你这等贱民能亲近的?还不快滚远点!”

沈春芜见状,眸色稍敛,又听奔月在旁低声说道:“这位裴家大小姐是个千人千面的,方才还在佛殿之中关切大皇妃苏氏的孩子,这一会儿转身,就开始草菅人命了。”

沈春芜心中有了计较,薄唇轻轻抿成了一条细线,佛口蛇心,不过如是。

裴照月跟在闵元县主这么多年,暗中想必做了不少恶事,闵元县主倒台了,裴照月仍能继续过着大小姐的优渥日子,这意味着此人做事不露痕迹,善于见风使舵,那心肠也是八面玲珑的。

不过,裴照月来得正正好,沈春芜今番准备要摆秀场了,焉能缺少观众呢?

时下,她对奔月说了几句话,奔月领命称是,捧着粥膳,速速走到那妇孺近前,对侍卫道:“住脚。”

奔月气场凛人,侍卫受其震慑,也不敢轻举妄动。

奔月扶起老妇,且将粥膳递给了她:“我是清寂法师座下的子弟,受师傅之命,下山前来救济百姓,这一碗粥,可保你孩子平安无事。”

“清寂法师”四字一出,不少人都惊讶地看了过来,连准备上马车的裴照月也投之以注目礼。

清寂法师虽出世许多年,但在民间颇有声望。

老妇震慑住了,战战兢兢地端起了这碗白粥,泪流满面:“当、当真是清寂法师要救我家孩儿?”

在场自然也有人不相信:“清寂法师专修佛道禅心,如何可能精通医道,这莫不会是你在假借清寂法师的名义,在此处招摇撞骗吧?”

奔月丝毫不恼:“我是不是在打诳语,一试便知。”

粥端到了老妇面前,老妇觉得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放手一搏!

于是乎,她把心一横,将粥喂给了怀中奄奄一息的孩子。

那个孩子闷闷地咳嗽几声:“阿娘,这粥苦苦的,不想喝……”

老妇宽慰道:“我的儿,良苦苦口利于病,把这碗粥喝完,就能好起来了……”

奔月指向粥棚:“那处还有一大锅粥膳,若愿康复者,喝一碗粥膳足矣,请诸位自便。”

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动,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都是些濒死之人,走投无路了,此刻除了放手一试,别无他法。

沈春芜给这些人执盏添粥。

此时此刻,很多将信将疑的视线落到了她身上。

其中有一道视线,是她很熟悉的。

裴照月在无声地审视她。

沈春芜和奔月出门时,俱是穿着雪色斗篷,罩着下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睛。

她们衣装比寻常人都要严实,也难免会引人瞩目。

沈春芜很清楚,做任何事情总要有一份名义的,若无实实在在的名义,百姓又岂会相信自己手中的是真正的解药?

自然不可能用襄平王妃的名义,沈春芜如今正在禁足重病期间,不可能四处走动,若是贸然行动,只怕会打草惊蛇,遭致监察院的警觉,届时让林德清起了疑心就不妙了,今下一言一行都需谨慎。

是以,几番权衡之下,以清寂法师的名义,既稳妥,又能让百姓信服。

擅用清寂法师的名义,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仁义,但如今情形特殊,沈春芜只能先摸石头过河,改日再去寻清寂法师负荆请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