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栖春山(375)

作者: 孤荷 阅读记录

盛轼试图抓住,手却直直穿过了她,烟消云散,原来又是幻觉。她是战墟上的蜃楼,是他不断重复的梦境,是永世无法放下的我执。

认清这一点,神识又突然跌回人间世的身体里,喧嚣和苦痛席卷而归,眼前是茫茫无际的墟土,那个人儿无影无踪,音容笑貌不再。

从来都是他对她漫不经心,挂着若即若离的态度,但在未知的死亡和失去的恐惧下,他的从容和泰然飞走了。

杨渡穿过绛蓝的夜色,欲扶他去休憩,反而盛轼揪住官袍的前襟:“你忘了孤对你下过的旨命?”——剿贼一事,绝对不能让沈春芜入局!

杨渡看到帝王眼中的厉火和黯败,哪怕被搅得要窒息,杨渡仍道:“陛下,江大夫以一炷香为期,如果她没将晁氏救出,就让下官带兵迎救。一炷香燃尽,春山坞忽然沦为火海……”

其实,不管谁牺牲,只要剿灭反贼大军,都完成了盛轼计划里的一环。

他运筹帷幄,事事都在掌控之中,但无常命运掀翻了他精心布置的棋盘。在他的计划里,完全没有沈春芜死去这一项。

又要让她再度离他而去吗?就像三年前,他精心布置好海上烟火,却只等来她假死出城的消息。

这一回,她选择与反贼同归于尽。他却情愿她是早有计划的,她根本没有死,他之所以没有找到她,是因为她早就趁乱逃了。他宁愿掘开废墟三尺,都寻不到她。

宁可什么都不要了,只想换她一回活的机会。

若有重来,他定然替她承受所承受过的疼痛,他情愿葬在废墟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她,他替她去死,

盛轼松开杨渡,重新扒开了一块重石,在重石之下,他看到了一撮芊绵的绿草,竟是在战火之中存活下来。

他轻轻喃了一句:“无惧随风飘,无惧野火烧。”

那一株小草,怎么会在火里消逝了呢?

天将亮,晁娘被从战墟里挖了出来,失血过多陷入昏迷,送往军营,符叙已在营中等候多时了。

天候乍暖还寒,白昼之时,疾风骤雨,春花匆匆凋敝,春山坞背倚的那座燕山,在三月的光景里,竟一夜之间落满了雪,空气里弥散着冰裂的气息,百姓皆称是残冬返照。

春山坞遭罹反贼侵袭一事,如一折泄了火的纸书,传遍潍城四邻街坊,成千上万的民居,冲破兵卒围就的警戒线,在一片警告声里,* 纷纷攀上山间土墟,掘开弃石砂砾,寻找失踪的江拂衣,就连昨夜生产完的魏夫人也来了。

江拂衣在潍城的市井之中颇有声望,她治过很多人的病,人人都铭记她,她不收诊金只收药费,面对贫苦的人,她是无偿救治的,很多人信任她,因为她是会将民间疾苦装在心里的人。

抗辽期间,很多丧失亲人的人活不下去,自怨自艾、以泪濯面,她让晁娘一巴掌将众人扇醒,说死最容易的,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冒着暴雪,万民齐心协力掘开废墟。

历经三日三夜的挖掘与搜寻,在民众的襄助之下,盛轼扒开了最后一块磐石,看到了沈春芜。

一时之间,盘亘在盛轼身上那种无力感,终于落了地。

她浑身是血,腕间翠镯四分五裂,身上的衣物被大火烧得成了残布,他脱下大氅,将她裹得严严实实,并打横抱起,走出了战墟。

刚走出几步,民众斗胆发问:“陛下要带江大夫去何处?”

更确切而言,发问的人是魏夫人。

前几日的夤夜,江拂衣为帮她接生,魏夫人感念于怀,她不信江拂衣就这么死了。

当她眼睁睁地看着帝王抱起江拂衣时,整个人都怔愣住了,不单是她,还有潍城的百姓们。

江拂衣与珉帝有什么关系?

人人都对帝王心存敬畏,不敢直视天颜,但他所做的事,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

这端,盛轼意识到,江拂衣是潍城百姓的,是天下人的,不是他一个人的。

潍城人不是奉京人,他们认为天子该给一个交代,而不是将人抱走就完事。

已经有诸多闻风赶来的官兵,要拦下这一群阻路的百姓。

沉默晌久,盛轼示意这些官兵退下,道:“谢谢你们,救下朕的妻子。”

天地仿佛被掐住喉咙,骤然死寂,暴雪的雪片如细密的针脚,将众人都缝在了一起,哗啦哗啦,连同盛轼的内心一起跟着落下。魏夫人没说话,百姓们没有说话,只能看到帝王沉默却坚执的身影,渐行渐远。

在三月的风雪之中,盛轼亲吻她的额心。

十年前是她渡了他,这一回,轮到他渡她了。

-

抱她回到军营,符叙帮晁娘脱离生命危险,开始为江拂衣把脉治疗。

哪怕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符叙还是为女郎的伤势吃惊不少。

全身上下都是伤口,太疯狂了,他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太子妃时期,不论如何都无法将清冷温韧的贵女形象,与眼前这位不惜纵火炸穿春山坞的女子联系起来。

她被埋在废墟的最底下,三日三夜滴水未进,按理而言,早就死了。

事实也是如此,符叙根本感受不到江拂衣的脉搏,她的身体完全凉透了,一丝余热也没有。

他将沈春芜的真实情状告诉盛轼,盛轼神识有一瞬的恍惚,他忍不住想起,沈春芜将火把扔入那一堆硝石上时,她在想什么?

她有想过自己会死吗?

她难道不会怕?

抑或着是,她就这么慷慨就义,不曾为他想过?

留他一个人在人间世里,她以为他会好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