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社恐小学官伴读日常(56)

作者: 赵不鱼 阅读记录

一封信递到面前,邓衿递蘸酱的手顿住。

“谢谢聂叔。”宋子须有些惊喜地接过,信件鼓囊囊的,里面应当塞了不下三张信纸。

他喜上心头,全然没注意周围,也没注意邓衿放下了蘸料,没再有动作。

倒是邓毓注意到了,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说什么。

吃过饭,聂叔支起专门炙肉的小灶,烧红了炭火,把大块肉刷上香油,架在炭火上烤。没一会儿,肉上的割道表面焦卷,猛地撒上一把小料,香味就出来了。

几人有样学样,纷纷烤上自己想吃的肉菜。

邓衿一晚上都没怎么说话,沉默烤肉,烤好后递给宋子须。

一边的邓毓看了许久,稍稍斟酌,“皇兄,有什么我能帮得上的?”

邓毓性子静,没怎么说过话,大部分时候都只是看着他们笑,现在刚一出口,邓衿和宋子须都看了过来。

邓毓温和道:“皇兄心绪不宁,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尽管说。”

“承你情,”邓衿继续烤肉,把烤好的一串递给宋子须,“仔。”

那边邓毓没再说话,宋子须却注意到了邓衿情绪不对。

面上冷然,没多少笑意,翻烤串也心不在焉。

“殿下,”宋子须轻声问:“你怎么了?”

邓衿翻烤肉串的手顿了顿,而后道:“没怎么。”

这个不对劲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睡觉时。

宋子须点了灯,正要拿出祖父母的中秋来信细细读,但看到信封的那一刻,忽然止住。

隐隐约约的,他好像明白邓衿在想什么了,但并不怎么确定。

他收起信,熄了灯,和邓衿并肩躺在床上,各藏心事,都没睡着,也没像往常那样抱在一起睡。

片刻,宋子须轻声,“殿下。”

邓衿过了会儿才“嗯”了声。

“……我一直没有朋友,”宋子须斟酌,“来了学殿也只和殿下熟悉,不知道朋友之间该做什么,怎么做才对,所以殿下这么多天的照顾,我不知道合不合适,推拒的话,我怕像文试那天那样闹僵。”

邓衿很久很久都没出声。

在宋子须以为他不会回时,邓衿忽然道:“我没这么照顾过谁。”

言尽于此。

宋子须缓缓道:“殿下,是我想的那个意思吗?”

邓衿偏开头,没再说下去,轻声,“睡吧。”

宋子须想说点什么。

但话还没出来,祖父母的信就出现在脑海,提醒他们身份上的特殊之处,又堪堪止住话头,沉默了。

就此,他们之间莫名别扭,没之前的坦然。

屋里子用的东西都分出了看不见的界限,有些刻意地井水不犯河水,但又忍不住稍稍越界。

晚上睡觉也不如往常那样抱在一起,各自谁各自的。

就连许勉他们都发觉出不对,问过几次,都被宋子须含含糊糊说过。

深秋冬来,学殿结束了农政课目,转成技政,回学殿统一授课。

教技政的讲官披着大绒衣,道:“技政是评估外邦传进大梁的文化是否能留的课目,以往这些都是太子殿下和他的一众讲官在把关,但既然要当官,这个非学不可。可外出实践的话,需要去靠近外邦的菱州,太远;聚集外邦人的文化都,皇都又没有,只能在学殿授课……”

宋子须拢了拢罩身的大绒袍,脸颊红扑扑的。

冬天他最容易生病,能在学殿学,最好不过。

台上的讲官说完,点了一下宋子须,“太子伴读宋子须在哪?”

宋子须一愣,站了起来。

讲官:“陛下有旨,道你家在宜州,年前要空出至少三个月的时间赶路回家,所以你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上课,我单独给你补,皇上也单独给你批考,越快越好。”

“……好。”宋子须默然坐下。

接下来的时间,宋子须忙了起来。

他和别人进度不同,不用和其他学官听课,只每天定点去讲官那边补课,一呆就是大半天,回来也不能闲着,要做讲官布置的作业,只有吃饭时才能和邓衿见上一面。

但莫名其妙的,吃饭时氛围也不大对,久而久之,邓衿来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干脆让小顺子从外面带饭,不来宋子须卧房吃饭了。

宋子须心里不是滋味,但又不知道怎么解决,闷闷的过了一个多月。

皇试结束那天,聂叔差仆从回院子打包他的行李,准备送他回宜州。

宋子须站在渐渐空荡的卧房中央,晓是身上披着厚厚的大绒袍,带了绒帽,怀里抱着汤婆子,也还是没来由的冷。

“仔仔,走吧。”聂叔差仆从搬完最后一点行李,叫了他一声。

宋子须轻声应了。

刚走出门,忽然见对面卧房门也开了。

邓衿一身青衣,外披绒袍,打了把梅画纸伞,清清静静地站在雪地,“送你。”

宋子须微愣,随即两眼弯了小月牙,“谢谢殿下。”

邓衿走到他身边,顶上的纸伞遮住了风雪,“走吧。”

院子到学殿外的路不长,宋子须几次想和邓衿说话,思来想去又不知道该说什么,邓衿应该也一样,一路沉默着将他送到了殿外的马车前。

宋子须想了很久,最终只道:“谢谢殿下送我来……我上去了?”

“……嗯。”邓衿应了。

“仔仔,走了啊,明年再过来,”聂叔笑着,“也没有几个月。”

宋子须脸色涨红,匆匆点头上了马车。

风吹帘子一动一动的,宋子须偶尔能越过微微掀起的细缝,看到邓衿一片青色的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