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154)

作者: 木枝雪 阅读记录

“请勿担忧,陈国二十年前便已引种培育,如今攒下来的棉花所制成的棉衣,可供近万个士兵使用。”

什么?!

此话一出,在隔壁暗室悄悄旁听的袁绍与室内的众将一样,蓦地瞪大眼。

二十年前?那不就是汉灵帝还活着的时候?

那时候陈国就开始筹划大批建造棉衣了?

乐进没有去管众人异样的脸色,又打开第二个箱子。

“这是用猪脬与皮革做的‘热水袋’,灌上热水后可以随身携带,有取暖的作用。此物的温热时间约半个时辰,在严寒的户外会凉得更快,所以必须用皮革包着,用大氅挡风……啊,对了,此物什么都好,就是有可能会漏,你们一定要小心使用,不要过度挤压。使用前检查要有没有漏水,避免烫伤。”

乐进絮絮叨叨地说着,全然不顾袁绍这方越来越呆滞的神情。

“还有这个,‘暖宝宝贴’,可以应急使用,十分方便……”

在一片鸦雀无声的寂静中,乐进打开了最后一个箱子。

“除了保暖的衣物用具,行军的粮食也已备好。这个油炸过的干面饼名为‘方便面’,配上蔬菜干、肉干,加上沸水焖上三十息,就可以食用。这东西在干冷的状态下可以储存月余,不易腐坏。为了延长‘保质期’,可在里头适当加一些我方提炼的‘硫酸钙’——当然,此物适量食用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而且有清热明目的作用。”

当然,吃多了也容易结石。

乐进没有过多解释这些专业词汇,只把自己该说的说完,

“当然,用这个面饼作为军粮虽然方便,但食用时的味儿有些重,得注意风向,不要被敌人发现。”

陈国准备的军粮远不止“方便面”这一样,毕竟这东西虽然方便,吃着热腾腾,但吃多了会想吐。

之所以用这东西举例,只是为了更方便地说服袁绍这一方。

经过十几日的观察,颜良等人发现,此物确实如同乐进所说,丝毫没有腐坏的迹象。

如果能在行军路上便捷地吃上热食,谁会愿意啃那硬如石头的干粮呢?

即便不方便开火,这面饼也可直接干吃,不会硌牙,刺嗓子。

等核实完行军物资的功效,众人开始商讨“埋伏”之事。

无字军书

袁、陈联军做好筹备, 等待了五日。

“胡人为了麻痹我们,这几日偃旗息鼓,佯装已经抢到足够的粮, 退返塞外。但, 北塞苦寒,他们在幽州北部抢的粮支撑不到明年开春,最多三日,他们定会再来。等打散这一支游骑, 我们的人便可循着他们的踪迹,找到他们在塞南的临时据点,一举重创。”

听着乐进的分析,袁绍帐下的颜良虚心求教:“那这一战, 该如何打?”

“必须胜,但是不能压制性地胜, 需得给他们一点甜头。”

如果不能用利益吊着,提前展现出强势之态, 这些胡人一定会连夜搬离据点,逃到他们难以寻觅的地方。

“详细事宜,便听我方军师刘晔安排……”

……

第六天黎明, 胡人如期而至。

或许是因为并州之战的威慑,这一次来的胡人并没有立即冲到附近的田庄劫掠, 而是分成几支小队,装成盗贼的模样,四处踩点。

如此谨慎,与胡人往日不相符的作态, 侧面佐证了——胡人这一回的南下并非小规模的骚扰,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 由多个胡族部落共同联合,图谋华夏。

甚至,他们的目的可能不纯粹是抢粮,也并不全是猎杀汉人。他们所图甚大,说不定早就把大汉的领土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在陈国与袁绍势力的安排下,胡人费了一番功夫,在涿县有惊无险地劫走十几车粮食。

这些胡人高高兴兴地回到塞外,来到光禄塞北部。

光禄塞,乃是汉武帝时期在并州五原之外所建造的防御体系,该长城横亘在塞北与五原之间,是北方重要的防御体系。

只是这样的防御并不能彻底断绝匈奴人的偷袭。东汉时期,政府将归降的胡人内迁到北方的三个州——并州、凉州、幽州,与汉族杂居。

这部分胡人接受了汉族文化,与大汉关系密切。然而,随着东汉王朝的没落,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崩塌,像并州这样的地方,局势早已混乱不森*晚*整*理堪。

昔日臣服的胡人,也开始各怀心思。

例如归入并州的南匈奴,这一任的首领栾提于扶罗——见大汉将倾,他先是与白波军勾结,四处劫掠,后来又四处投机,先与诸侯结盟,又反复叛离,劫持张扬,四处作乱,意图在中原各地搅浑水。

如果不是他去世得早,只怕并州的情况比现在还糟糕。

他的后代也不是什么善茬。他的孙子刘渊与曾孙刘聪,就是在史书上灭亡西晋的狠角色。

关内的胡人会不会在这个时候借机作乱,刘昀等人尚不敢断言。但塞外的胡人,对并州可是虎视眈眈。

并州之所以优先被胡人盯上,正是因为他独特的交通枢纽——晋阳。

晋阳,位于并州南部的太原郡,其战略意义,正是“踞天下之肩背[1]”,位于四塞五原的纽带。夺下太原晋阳,驱军南下的难度便少了一半。

这也就是为什么,刘昀一定要全力赶路,带着刚研制好,还没投入试用的火炮,以雷霆之速驰援张扬与吕布,丝毫顾不上藏拙。

因为,张扬与吕布所守的地方,正是雁门以南的太原郡与上党郡。

张扬与吕布是否归降,他并不在乎,但是太原绝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