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155)

作者: 木枝雪 阅读记录

在并州与胡人的第一战,不止震慑了胡人,也震慑了同盟。

当刘昀收到情报,得知胡人抢完幽州,回返的驻扎地是光禄塞的时候,他不由眯起眼。

光禄塞距离并州更近……看来胡人虽然畏惧于火炮的威力,却还是贼心不死。

他们对并州太原这一块地,所持的执念比他所想的还要深。

“还有一点,”传达情报的士兵兢兢业业地开口,“袁将军那边果然有胡人的细作。我们送去的密信,被‘拦截’了。”

后面这条情报,倒在刘昀的意料之中。

毕竟袁绍的军帐不说被细作捅成筛子,它的渗透程度也和筛子差不多……咳,当然,其中也有刘昀自己的一份力。

想到自己在袁绍帐下安排的两个内应军师,刘昀的眼神短暂地漂移了一息,很快恢复清明。

“一切都在我们的意料中。就看胡人的那位首领……会不会相信这份情报了。”

刘昀帐下传达的军情,一直以来都分为“表里”两面。

所谓的“表”,指的是表面军情,是陈国在信上放出的烟雾弹。

只有“里”,才是陈国想要传达的真正军情。

至于怎么做到“表里不一”?

首先,取一张白纸,在上方写下刻意伪造的文字,虚晃一枪。

然后,在白纸下方用淘米水写下真正的军情。

淘米水晒干后就和白纸一个颜色,只有当遇到碘溶液的时候,才会变成蓝色。

胡人当然不会有碘溶液这东西,如何获得碘溶液,只有刘昀和他的亲信知道——海草灰灼烧后可得碘灰,也就是□□。

得到的□□肯定不如现代纯粹,但如果只用于淀粉显色,已绰绰有余。

这也就代表,胡人千辛万苦地偷了军情……最后只是偷了个寂寞。

不止偷了个寂寞,反而还会把假情报当成真情报,刻意布局,彻底掉进刘昀这方给他们编织的陷阱中。

为了计谋顺利完成,也为了保护盟友的自尊心,刘昀并没有把此事的原委告诉袁绍。

所以,等胡人上当,被蒙在鼓里的袁绍一众,大概会觉得胡人傻得莫名其妙,轻易就被他们围了去路。

……

同一时刻,凉州。

在马腾与韩遂几乎支撑不住的当头,马超终于带着陈国的援军抵达郡城。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哪怕马超这一队轻装上阵,又比太史慈支援并州的军队早几天出发,可西凉过于偏远,地势又高,能在这时候赶到,已经算是一个奇迹。

除了马超与其亲卫,这一支驰援的部队由陈国右将军徐晃与北中郎将吕蒙率领,所领的都是精兵,各个身披轻便又防护的黑甲,内穿带绒的棉衣,外搭轻便保暖的大氅。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马都穿着同款轻便的马铠,甚是威风。

只这么一照面,就让马腾众人看呆了眼。

陈国的士兵都这么豪富吗?不仅人手一件精甲,竟然连马都有?

要知道,这种精良且全身覆盖的铁甲在这时候还是稀罕物,属于将军都不一定能穿得起的。普通士兵也就只能穿覆盖腹部要害的玄甲,这种全身精甲,也就传承百年的世家大族有那个财力与技术。

而就算是世家大族,都不一定能在让自己所有亲兵人手一件,陈国不但在普通士兵的身上实现了这点,竟然还在坐骑上也配了同款。

——这可不是十人,百人,十匹马,百匹马,而是五千个,五千匹马。

何等的财大气粗,何等的张扬。

而这还只是开胃菜。

当陈国骑兵对着胡人精骑,掏出人手一把的精铁手/弩时,当这些手/弩以超乎他们理解的射程和力度,以他们目瞪口呆的精度,将强大彪悍的胡人精骑射倒了一大片——

不止是马腾与韩遂,就连与这支骑兵一同来的马超,都感到后背发麻,无法言语。

活捉

当跟踪胡人的密探回来复命, 告知胡人的驻扎地时,沉不住气的颜良当即起身。

“乐将军,我们是否可以立即派兵出征?”

“颜将军莫急。”乐进示意老颜稍安勿躁, “胡人在西凉与并州屡屡受挫, 势必会将幽州当做唯一的破局之法。”

中原北方的三个州治,并州雁门关内有火炮营固守,凉州那边本就局势复杂,离中原偏远, 加上陈国精弩队的驰援,胡人很难从那边啃下肉来。

那么,胡人若想在短时间内驱兵南下,就只剩下幽州可走。

由于这几年, 袁绍忙着与曹操对战,幽州东北部的五个郡治一直没有被袁绍彻底掌控。如今胡人作乱, 幽州东北部一片狼烟,已成了胡人在关内的猎场。

他们对幽州图谋已久, 袁绍帐内已被胡人细作侵蚀,竟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窃取军机。

若非自家主公早有先见之明,用秘密手段伪饰军情, 这次联合讨伐胡人的行动恐怕要出大乱子。

乐进在心中感慨着,面上一派老成。

其他人远不如他这般镇定, 不止是性急的颜良,相对有一些城府的文丑亦不由露出几分讶色。

“当真?胡人已在西凉受挫?”

“自然为真。”乐进回答,“胡人恐怕已猜到陈、袁二方联盟的事,必定会想方设法破坏我们的关系。而我们只需将计就计, 佯装被胡人挑拨——等胡人率大军抢攻涿郡,我们便可两军夹击, 予以重创。”

“至于胡人在光禄塞的驻扎点……则由并州军‘密袭’之。”

会谈的最后,乐进叫住颜良、文丑二人:“二位将军是袁使君信赖的亲信,我才敢放心大胆地与二位商谋。今日之事,天知地知,我三人知。若传予第四人,横生枝节……那便是‘叛离大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