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食方(60)
“今日庄子也送了藕上来……”
余下那句, 崔明端也能知晓。梅花坞一样有藕吃。
忆起上回那道不同寻常的拔丝红薯, 崔明端才夹起的雪白藕片, 似乎没方才清香诱人。
伴随着轻叹,崔明端搁筷, 阿藤有些迷糊。怎么不吃了?原以为提及贵人, 大人能多吃几口?
他将案几收拾干净, 冥思苦想了一下午, 终是想到了:大人或是也想尝尝贵人做的藕片。
上回送来的拔丝红薯,大人就吃了个精光。
哎呀, 明日无论如何,自己也得找个由头,踩着饭食的点, 再去一趟梅花坞。
该仔细看看今日是送了何物, 明日必不能送重了。
*
阿藤的算盘打得响亮,今日送的大鹅, 到了夕食才上桌。
萧鸣笙本来是打算做个烈焰醉鹅, 卢妈妈不会做菜, 但一听名字带了个“醉”字, “莫不是要用酒来做?阿弥陀佛……郡主的身子刚有起色,实在不宜饮酒。再忍耐些时日, 或许明年便大好了。”
阿草再馋,也不能让郡主做一道她不能吃的食物。
“要不,就和鱼虾一样,放在水里煮熟,沾沾酱料,也是很香的。”
萧鸣笙笑笑,又道:“不做烈焰醉鹅,倒不如来做卤水鹅吧。”
阿草喜欢兔脑壳,一听也是卤的,“是跟兔脑壳一样的做法吗?”
“兔脑壳是川蜀人民的方子,这卤鹅,还得是潮……”萧鸣笙眼一眨,笑眯眯换了个说辞,“岭南风味卤水鹅,无酒也不辣,老少咸宜。”
这道卤菜,最最要紧的秘方便是卤水。卤水所用的配料,也是各家不传之秘。有热心的潮菜师傅分享过其中的配方:川椒、八角、豆蔻、丁香、小茴香、桂皮、草果、香叶。
其中具体配比,便是老一辈挂在口头的适量。各家所用比例也是不尽相同。
萧鸣笙从纸包里,也是照着从前的份量抓取,可惜暂无南姜。她一直觉得,潮汕卤鹅的精髓,那一味南姜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只能是将就一二。
她拈着红彤彤的辣椒看了看,不停感慨是哪位能人能将这好东西带来。
袁志在外头将鹅宰杀好,郡主特意交代了不要破开切块,保持一整只鹅就好。而卢妈妈则是将鹅肠也一并处理干净了,阿草端着半碗盐巴过去,“郡主说,用盐来搓一搓,会干净。”
卢妈妈不懂,一一照做。
此间,萧鸣笙已将香料放入铁锅里,慢慢炒香。火候是关键,炒过了会有一股苦味。
香气出来后,便倒出足量的清水,再将,再用上蒜头、大蒜、芫荽头和辣椒也放进去煮。
阿草不懂,看着一整棵的葱都没切,歪头看了半晌。
“实在是外面没有卖现成的卤料包,否则用棉布包起来,就不会是一锅乱糟糟的。不过,那方子就是这样做的。”
按理,此刻便该下一大碗鱼露。
眼下又是没有。
萧鸣笙的右手下意识摸了摸,便摸了个空,只能继续下酱油、盐巴、杂糖。
不好吃的卤鹅,只是一个咸味和酱油兑水后浅淡的颜色。
等着卤汤沸腾的功夫,萧鸣笙将大鹅焯水,翅膀和鹅掌已向后折,确保卤起来时形状规整好看。
这么大一锅香料,自然不能浪费了。
萧鸣笙也将阿藤一同送来的排骨也一同焯水,更煮了一锅鸡蛋。
灶火旺盛,卤汤沸腾,这方小院弥漫着浓浓的香气。
第一个先下锅的,是五花肉。
卤汤的配比没有问题,就是略显寡淡。五花肉里多余的油脂,能给卤汤增添肉香味和油香。
另外一口锅,也担负着重任,一大盆鹅油在热锅里滋滋作响,熬出的鹅油,也一同添到卤锅里。
看它一下子吃了这么多油,卢妈妈又念了一句佛:“阿弥陀佛……要用这么多油,便是去炖石头也是香的。”
最后才将大鹅放进去,一锅的东西不少。头回做,卤汤份量不多,只是半淹过鹅身。
阿草看郡主一遍一遍给大鹅浇汁,都累出了细密的汗珠,便自告奋勇说她也能做。
这最后一步,确实没什么技术含量了。
灶膛保持中火,一炷香后,将鹅吊起,再放入继续浇汁。
重复数次,一个时辰便也过去了。饶是阿草年轻力壮,也暗暗喘着气,“郡主,好香啊,要不是它变得这么香,这费劲的事,我才做不来呢……”
“那是自然了。”光是这道卤鹅,可是岭南人民百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出了那片地方,再难吃到正宗的味道,不是减料,而是偷工。
美食,值得花费功夫去做。
她又让将卤鹅吊在横梁的钩子上,沥干卤汤。这处,也是方才袁志赶工的。本书由LK团队为您独家整理
卤鹅是完成了,剩下便容易了。
将锅里那些佐料用笊篱捞干净,将鹅肝、鹅腱、鸡蛋放进去。
此时,灶膛便要保持着小火,一炷香后,出锅。
用了半碗盐巴的鹅肠,也是重头戏,再次生大火,趁着卤水沸腾,将鹅肠放进去。这一步,也有说法,叫促鹅肠。
盘子那几个油亮的鸡蛋,已经不能吸引阿草的注意了,“郡主,这些东西,怎么一个比一个香,一个有一个的香气……”
阿草大抵是被香迷糊了。
萧鸣笙何尝不是?要不是先前有凉拌藕片垫肚子,这会儿便要一头栽在锅里了。
经过好一番忙碌,白米饭上桌,切成薄片的纯鹅肉也放在中间,还有鹅肝、鹅肠。
怕腻了,也摆了一碗生腌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