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玉米粉廉宜,自然也就有人琢磨着了,把许多粉蒸、粉酢的东西,换成玉米粉看看味道,酢物其实说来也简单,便是把东西洗净,加了佐料,和粉拌好装坛,送入阴凉之地,一两个月后便可以吃了。不料玉米粉酢出来一样好吃,本钱却便宜了至少五成,而且还有一股米粉酢物无法比你的甜香味,颜色金黄,看着也更好看一些。”
“如此一来,玉米粉酢物,岂不是就成了巴陵这里的招牌?便是夷陵还有我们巴蜀,也逐渐开始流行玉米粉蒸,不过许多老人,还是觉得米粉蒸出来更有一股米香,是玉米粉无法比较的,因此,现在有些厨子又以米粉蒸肉作为招牌,而如果不特别写明‘米粉蒸肉’,各地的食铺现在都是玉米粉蒸了。”
“原来一个粉蒸,也有新旧之分。”这样的趣事,也引发了笑声,“不过,两湖这里,本来倒也是喜欢粉食,粉蒸之物有许多,怕也是传统所在吧,任何东西到手里,都要粉一粉,洗一洗,看看能粉出个什么,洗出个什么来。”
“可不是!面筋、土豆粉、红薯粉,不都是这样洗出来的么!总不成只知道掰着玉米棒子煮熟了生啃吧,便是蛮夷,这些年得了玉米回去,也学着做玉米粑粑吃呢——倒也香甜,成了他们苗族的特色,一会若有苗人进城卖货,咱们还能买些回来蒸着吃。”
谈到各地的吃食,这个很少有人是不感兴趣的,买地的考察团也都觉得很新奇,此时各地民风不一,饮食习惯悬殊,买地因是百地合流,各籍贯杂处之地,众人已见识过不少各地的特色小吃了,但还是对其成因不由感到好奇,譬如两湖的粉蒸肉、粉蒸鱼,王小芸在临城也吃过,是湘江一个厨子在本地开的小馆子,当时只觉得味美新鲜,现在才知道为何两湖喜欢以粉蒸的形式来处理食物。
因本地的办事处人数少,开设也不久,主要还是做人丁转运的生意,还有和本地商铺的大宗交割,对于本地的民生并不熟悉,不像是叙州汉子,他们在买地和叙州之间来回跑船,对沿岸州县的情况了如指掌,说的全都是吴老八想听的话,“怎么,如今两湖还强迫搭售官盐吗?”
“还卖的!”老艾道,“和税赋一般,都是强行搭配下来,不买不行,其实拿到手里,半是土,半是盐,能吃用的不多,盐还有杂质,还要花费心思去筛洗,把盐水拿来泡些佐料罢了,连菜蔬都泡不得。”
这个道理,接触过农事家务的人是明白的,佐料有强烈的味道,可以压住这种劣质盐水的杂味。这样的水泡出来的蔬菜很可能是发苦的,根本无法起到佐餐的效果。众人都是皱眉,吴老八道,“我们南面,官盐早就卖不动了,江陵的盐商有一多半都开始造船改做海上生意,破产的也有许多——我看朝廷倒还是岿然不动,可见各地的盐利也没有多少去到朝廷。多数不过是养肥了衙门里的吏目,还有本地的大户。”
“嗐,我们巴蜀还行,本地的盐还是能卖得动的——我们的盐好,杂质少,自贡的井盐做官盐,百姓的日子还好过些。两湖这里确实日子不好过,听说,因这几年皇帝屡次提起,各地税赋不足,朝廷税银多从海关取用,两湖这里要补充税源,又废不掉那踢斛淋尖的规矩,也实在不敢加农税,便只能在小处下功夫,这官盐越发不堪,道理便在于此处,要从这里多踅摸一些,好维护官府的颜面。”
高个儿义军小郝接口道,“可这儿多出来的银子,能有一半成为税银往上缴不能?不过是让各地的老爷们又多个进项罢了!”
四荤是鸡子儿、鱼锅、白肉片、炖了一只鸡,叙州二人心知肚明,这其实也是在给他们之后的款待打样:一桌十人,最多也就四荤四素,决不能超过太多,而且买地民风朴素,不喜剩菜,吏目们都是把桌上所有菜除佐料之外全部吃光的,因此量上也要拿捏好,宁可准备一些吃不完也放得住的小点心,给众人打个余量,决不能大鱼大肉满桌陈列,造成浪费,那就不是显示主家的热情,而是给考察团添麻烦了。
的确,买地有抽查工作日志的习惯,调查团人人都写,这样剩饭的现象,倘是被写进日志里,又被抽查到了,多少都会扣些印象分的,叙州人是来融入买地民风的,比起一门心思钻牛角尖,按自己心中的礼数待人,自然是要琢磨买地的风气才更合理些。
这晚两个义军吏目一合计,之后的饭食,凡是他们出面结账的也都比量着来,吴老八等人,果然丝毫没有被怠慢的感受,反而觉得叙州义军果然很会办事,不像是沿途有些州县,想要结交考察团的豪商大族,摆架子、讲阔气,好酒好菜轮番上、撤,过于奢靡,反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叙州人办事实惠,而且还买了两坛好风味的酢辣椒,在船上做路菜恰到好处,还给他们介绍店铺,买了美味、干净且实惠的酢辣椒,让他们放在办事处,随船先带回去买地,再走邮政寄回家给亲人做手信,如此大方、妥帖,所费又不多,让这些很有心上进的考察团成员们,倒是多了几分好评。
因叙州义军自己是带船来的,他们船多,于是考察团在巴陵便换了他们的客船,条件也比原本要好一些,至少晚上睡觉,翻身的余地都比原本要多,如此船行几日,便到了夷陵,这里迎接的叙州人更多了,而且出现了女吏目——可见叙州在夷陵的势力已颇可观,女吏目到夷陵来公干,他们是放心不会出事的,巴陵则让两个男头目先去探路,免得因女子身份招惹意外,反而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