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粮收成是大事,沈工正闻主簿杨审理三人也一并来了。田庄里有一百多庄户,有一百多来当差的亲卫家眷,一众亲卫也都下了田。众人一起在田里忙碌,端的是一派丰收盛景。
姜韶华和崔渡动作最快,不到一个时辰,就收完了一亩田的玉米棒子。
“接下来要晒干脱粒。玉米棒子就占了大半重量,现在称出的重量不作数。”
崔渡侃侃而谈:“要不然,郡主就在等几日。”
姜韶华挑眉一笑:“我哪里等得了,现在就称。等几日后脱粒去了玉米棒子的重量,再称一回,正好可以做个对比。”
郡主稚气可爱的模样难得一见。
崔渡失笑,点点头,指挥林庄头等人搬竹筐称粮,一边熟练地自袖子里掏出一个薄薄的本子和炭笔,以便随时记录数据。
姜韶华好奇地凑近:“这本子上记录的是什么?”
一堆奇奇怪怪的数字,还有一些简单明了的图画。
一股少女特有的幽幽体香,飘入鼻息。
崔渡脸上有些红。
算上前世,他也是个二十多岁的大龄男青年了。而身怀隐秘过往的郡主,也绝不止面上显露的这般年少。这个秘密,只有他知道。
“崔公子,”林庄头声音洪亮,像闷雷一般在崔渡耳边炸响:“这二十几筐都称过了。”
崔渡回过神来,忙拿笔记录。一亩田收了二十六竹筐鲜玉米棒子,每筐一百多斤,合计四千八百斤。
众人明知这产量不是最终数字,也惊叹得合不拢嘴。
姜韶华一双眼眸亮如黑曜石:“接下来要做什么?”
崔渡毫不客气地指挥:“接下来将玉米棒子挪到谷场里,晒个三日左右,也就差不多了。”
姜韶华亲自动手,一弯腰,轻轻松松拎起一竹筐。
众人:“……”
秦虎孟三宝他们,也都各拎起一筐。马舍人他们两人合力抬一筐。
到了陈长史冯长史这里……
陈长史掸一掸身上的灰尘,十分淡定地对冯长史说道:“忙碌半日,汗流浃背,精疲力尽。我们且去那边坐一坐,喝一杯茶。剩下的事,让年轻人去做。”
冯文铭目光一扫,就见几位年轻能干的舍人精神抖擞半点不知疲倦的忙活,不由得笑了起来:“也好。”
两位长史去树下歇息喝茶,不时低声闲话。
“这玉米产量,定然远胜过往日种的麦粟豆。”
“崔公子说,脱粒之后,玉米棒子可以拿来烧火,玉米杆叶可以喂养牛羊。可以说全身都是宝。”
“忙完玉米收成,差不多就能收红薯了。据崔公子说,红薯比玉米收成高,而且口感也更好。”
“今年干旱缺水,南阳郡这么多县,十之八九都会欠收。万幸郡主早有应对,各县太平粮仓都囤了粮食。再有崔公子种出的玉米红薯,我们南阳郡百姓不会饿肚子。”
两位长史越说越欣慰,落在崔渡身上的目光要多柔和有多柔和。
冯文铭笑道:“说来奇怪,一开始我觉得崔公子年少鲁莽说话随意举止略显轻浮。现在再看崔公子,分明就是赤诚坦荡性情磊落。”
陈卓被逗得哈哈大笑:“老冯,你这态度变得也太快了。”
冯文铭咧嘴一乐:“总之,老天庇佑我南阳。”
正在忙碌的崔渡,忽然停下,伸手挠了挠耳朵:“我耳朵忽然痒得很。是谁在背后说我。”
姜韶华今日心情好极了,笑盈盈地接了话茬:“便是有人说,也一定是夸你。”
明亮热烈的阳光下,姜韶华唇畔露出两个小小的笑窝,令人沉醉。
崔渡冲郡主一笑:“今天收了新粮食,我亲自下厨,给郡主做两样好吃的。”
……
第234章 收成(二)
新收的玉米,还有些水分,生嚼在口中有淡淡的甜味。
崔渡搬了一竹筐玉米去厨房。
姜韶华有些不舍:“还是都留着做粮种吧!就别尝了!”
崔渡失笑:“今年田庄种了整整一千亩玉米,收的玉米都拿来做粮种,足够在南阳郡推广。今晚只用一筐玉米而已,不影响大局。郡主可以尝一尝新粮做出来的食物是什么滋味。陈长史冯长史他们都在,也正好都尝尝。”
姜韶华也笑了:“好吧,大家伙儿都品尝。就这一筐,其余的玉米不能再动了。”
崔渡爽快地应了。
等等,郡主怎么也跟着进厨房了?
“厨房里烟熏火燎的,郡主就别进来了。”崔渡笑道:“白日忙了一天,先去歇着。”
姜韶华却道:“我想瞧瞧,这玉米到底要怎么做成食物。”
崔渡再次失笑。
郡主是天底下最慷慨大方的主公,南阳王府的一众文武属官亲卫丫鬟们都深有体会。他还是第一次见从容不迫的郡主这般紧张在意。
郡主执意要留在厨房,崔渡索性也不劝了。他叫来几个厨娘,让她们撕开玉米棒子外的皮,将玉米粒剥下。
厨娘们手脚利索,很快剥出了一大盆玉米粒。
再看崔渡,动作竟然半点不慢,独自一人剥出了小半盆来。之后,用水淘洗三次,将新鲜的玉米粒洗得干干净净。
之后,在用石磨将玉米粒磨碎。
厨房里本来有专门拉石磨的,姜韶华看着热闹有趣,亲自上手推石磨。崔渡一边往磨眼里放玉米,另一只手里拿着水瓢,不时倒些水。
“玉米晒干了之后,放在干燥的粮囤里,放一两年也没问题。吃的时候拿一些,用石磨碾成粉。接下来的做法,就和面粉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