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255)+番外

崔渡手中忙活,嘴里也没闲着:“今日直接放水一同磨,是因为新鲜玉米水分多,磨不成粉末,索性就直接加水,磨成玉米糊。”

姜韶华力大无穷,推着石磨像小孩子刷木剑一样轻松:“玉米粉做出来的饼子,和面饼子相比如何?”

“口感肯定粗糙一些,”崔渡实话实说:“不过,十分顶饿。”

这就足够了。荒年的时候,百姓连树叶草叶都吃,只要有粮食填肚子,口感细腻粗糙都在其次了。

姜韶华嗯一声,继续推磨。

大半的玉米都磨成了玉米糊。大铁锅里炖上鱼,待鱼肉半熟铁锅滚热的时候,将玉米糊团成一个个饼子,贴在铁锅上。

另外一口大锅里,熬着大骨头,汤里放了些剁成小块的玉米。

最后,崔渡还用新鲜玉米粒做了一道炒菜,又煮了一锅玉米糊。

厨房里飘出了浓烈的香气。

陈冯两位长史嗅着香气进了厨房。

他们本来不想打扰崔公子和郡主独处。不过,心里都挂记着新粮怎么做成食物一事,到底还是没忍住来了。

崔渡转头一见两位长史,忙笑道:“陈长史冯长史来得正好,玉米饼子已经熟了,先来尝尝。”

一锅玉米饼子,黄澄澄金灿灿的,被鱼汤浇了两回,透着鲜香。郡主已经津津有味地吃了一个。

一口咬下去,口感确实粗糙了些,格外有嚼劲,吃起来也很香。

陈长史吃了小半个玉米饼子,眉头舒展开来:“这新粮吃起来还算不错。”

“何止不错,以我看,好吃得很。”冯文铭就接地气多了,学着郡主的样子,用玉米饼子蘸一口鱼汤,边吃边夸:“好好好,这玉米非常好!”

崔渡笑道:“这样吃着不方便,我来将饭菜都盛出来,去饭堂慢慢吃。还有玉米骨头汤和炒玉米哪!”

众人欣然点头。

饭堂里摆了两个圆桌,姜韶华和两位长史坐了一席,崔渡这个大功臣,也一脸坦荡地坐在这一席,宋渊身为寻粮种的第二功臣,也坦然坐下了。

其余属官舍人们,通通坐了另一席。

众人试吃新粮做出来的食物,反应不一。

如沈木这样的,觉得玉米饼子耐嚼耐饿。牙口不太好的闻主簿,喝着热腾腾的玉米糊最好。

陈瑾瑜马耀宗爱吃和大骨一同熬煮出来的玉米。卢琮偏爱和蔬菜清炒的玉米粒。

唯有杨审理,吃惯了精细的食物,此时吃玉米,颇有些不适应。勉强吃了几口,附和着众人夸了几句,就悄悄搁了筷子。

“这玉米确实很好。”姜韶华对每样食物都很满意,笑着赞道:“做法也简单,很容易推广。”

陈卓捋须一笑:“再等几日,就能知道每亩田的玉米产量了。”

……

接下来连着几日都是好天气。

事实上,南阳郡已经很久不下雨了。干燥的天气,最适合晾晒粮食。三天过后,玉米被晒得略略变了颜色,水分也被晒干了。

再接下来,就是剥玉米了。

崔渡之前画了一张图纸给沈木,沈木拿了图纸回工房,带着工匠们在三日内做了一堆剥玉米的器具。

剥玉米是件苦差事。

姜韶华贵为郡主之尊,事事亲力亲为。属官舍人们有学有样。亲卫们也纷纷都加入劳作。这么多人忙碌了四五天,总算将所有玉米都剥了出来。

玉米棒子晒干后送去厨房,可以烧火。

玉米粒要继续晾晒,晒到干透了,就能放进粮囤了。

在进粮囤之前,要称量每亩田的产量。崔渡早有准备,分别预留了十亩田的玉米出来,分别称量过后,一一纪录下来。

姜韶华凝神看去。

这十亩田的产量各自不同。最多的是一千六百斤,最少的只有一千二百斤。如果平均一下,大概在一千四百斤左右。

“这是第一年试种玉米,产量不如预期。”崔渡有些遗憾:“我原本以为,每亩田至少能收两千斤。”

这话说的,众人纷纷为之侧目。

一亩地种麦种粟,也就收个四百斤粮食。种一亩玉米,能收一千多斤粮食,产量整整翻了四倍。

四倍啊!

这就意味着,同样的田地,种玉米能养活四倍的人口。

这是何等的功德!

第235章 异心(一)

姜韶华凝望着册子上的数字,目光如水般温柔:“崔渡,你为南阳郡立了大功。”

“想要什么?只管说!”

崔渡认真地想了想,很快咧嘴一笑:“我现在有吃有喝有住,每天做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事,实在想不出缺什么。这样,我先把郡主的承诺记下,等日后想到了,就和郡主说。”

姜韶华嫣然一笑:“好。”

陈长史咳嗽一声笑道:“崔公子种出产量这么高的新粮,于南阳郡是大喜事。郡主是不是写一份奏折,上报朝廷?”

朝廷正因北方诸郡县干旱欠收焦头烂额,丞相党和太后党吵得不可开交。如果这时南阳郡献上抗旱产量高的新粮,定会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太后一党定能一举压下丞相党的声音。

不过,这么做也有很多弊端……就看郡主怎么选择了。

姜韶华沉默片刻,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行。”

“如果上了奏折,就要将新粮都献给朝廷,再由朝廷分配推广粮种。到时候,南阳郡就失了主动权。”

“再者,这么做也太出风头了。以后南阳郡就会被朝廷瞩目,成为丞相党的眼中钉。这对发展南阳郡极为不利。”

“事有轻重缓急,人有远近亲疏。我这个南阳郡主,首先要顾全南阳百姓。等过一两年,南阳郡将新粮推广开来,有了多余的粮种,再献朝廷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