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508)+番外

姜韶华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信,喃喃低语:“我要去京城。”

陈长史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郡主说什么?”

“我说,我要去京城!”在心中悬了半年的念头,终于吐出了口。姜韶华抬眼和陈长史对视:“京城变故频频,我很担心堂兄。我远在南阳郡,鞭长莫及,什么都做不了。我要去京城,亲眼看一看堂兄。”

郡主不是在说笑,是认真的。

陈长史惊愕过后,皱眉道:“藩王无诏不得进京。郡主上一次进京,是在两年多前,先帝驾崩离世,郡主去京城奔丧,众人都无话可说。现在郡主去京城,可不合规矩。”

姜韶华用力呼出心头浊气:“我知道这不合规矩。放心,我不会鲁莽冲动行事。去之前,我先给太皇太后娘娘和皇上写信,征得他们同意了才会动身。”

如果是东平王淮阳王或是武安郡王他们,一听闻天子晕厥就急急赶往京城,定会被众人指责是居心不轨。

姜韶华的女子身份,就便利多了。众人对女子天然地有些轻视鄙薄,反倒不会惹来众人忌惮。只要郑太皇太后和太和帝点头,姜韶华便可动身去京城。

陈长史知道姜韶华的脾气,决定了的事,不会更改。所以,他这个左长史不必再劝,要做的是为郡主想个合适的理由借口,并安排好一切琐事。

陈长史思虑半晌道:“皇上晕厥一事,郡主就当不知道,像平日一样写信便可。至于去京城的理由,也要避开朝堂政事。左家王家宫中郑家种种变故,都不要提。只说想念太皇太后娘娘,想去宫中小住,尽一尽晚辈的孝心。”

姜韶华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打算的。”

“太皇太后娘娘近来颇为烦心,说不定正需要郡主前去分忧。”陈长史又道:“郡主给赵公公送份厚礼,请赵公公在太皇太后娘娘耳边吹一吹风。”

顿了顿又提醒道:“皇上那边,现在情形不明。郡主写的信,未必能到皇上手中。”

姜韶华叹了口气:“现在顾不了这么多,我先写信。书信到京城,一来一回要耗费半个月时间。说不定,我的信到京城的时候,皇上已经安然无事了。”

这就是离得太远的弊端。

陈长史沉默片刻,提醒道:“如果此事能成,郡主此次去京城,行事一定要低调些。”

“现在的朝堂,和两年前大大不同了。”

是啊!

王丞相和郑太皇太后一派已经彻底撕破脸,争斗激烈,已经不顾什么颜面体面了。就如流箭乱飞,置身其中,极易中流箭。

姜韶华点头应下。

……

崔渡在书房外足足等了一个时辰,脖子都快等长了。

陈长史先走了出来。以陈长史的老练,情绪根本不会流露在脸上。他乐呵呵地和长宁伯打了个招呼,再和陈舍人马舍人寒暄两句,然后迈步离去。

崔渡心想,陈长史真是滴水不露,脸上是看不出一星半点啊!

姜韶华也微笑着出来了。

崔渡对姜韶华的情绪变化格外敏锐,凑上前低声道:“郡主心情不太好,是不是朝堂出事了?”

姜韶华嗯了一声:“确实有些变故。这事暂且不便告诉你们,等过些日子,京城那边有回音了,我再和你们说。”

崔渡也就不问了。

陈瑾瑜马耀宗对视一眼,各自按捺下心中的好奇。

接下来半个多月,王府里颇为忙碌。陈长史忙着给博陵崔氏写信提亲,冯长史忙着准备聘礼,长宁伯忙着陪伴郡主,卢郡马忙着暗中窝火生气。马耀宗走马上任,从舍人一跃变成了马典膳,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和差事。

博陵崔氏反应极快,接到陈长史的信后,崔平亲自前来南阳王府,和陈冯长史商议定亲事宜。

私下里,还塞了一本厚实的册子给崔渡:“这是博陵崔氏给你准备的嫁妆单子,你自己收一份。”

第470章 嫁妆

这份册子足有十数页,捏在手中颇为厚实,也不知里面列了多少值钱物件。

哪怕知道博陵崔氏是有意为之,拉拢他进而拉拢南阳郡主,示好南阳王府,此时崔渡的心里还是涌过一阵热流。

“多谢大伯父。”崔渡低声道谢,在崔平的催促下,将册子翻开看了一回。越看越是咋舌:“这嫁妆单子也太太太过丰厚了!大伯父!这使不得!”

“册子上的东西,留下一半,就足够了。”

崔平挑眉,傲然一笑:“我们博陵崔氏,是大梁最顶尖的世家望族,传承了几百年,家底还是有一些的。这嫁妆我们出得起,要是少了,博陵崔氏的脸往哪儿放?”

“你只管安心收下。”

他怎么能安心?

他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出身来历,和博陵崔氏压根没关系。博陵崔氏肯认下他这个“崔氏子弟”,都是看在郡主的颜面上。现在还出这么多的嫁妆,这份沉甸甸的人情,他要怎么还?

崔渡的心思,都写在脸上了。

崔平看在眼底,不由得暗暗唏嘘。恨不得眼前这个知恩感恩坦荡热诚的少年郎,真的就是崔家子弟。博陵崔氏有这般出众的儿郎,何愁家族不兴旺发达?

“这嫁妆,也不全是给你的。”崔平低声指点:“郡主有雄心壮志,养着南阳军和亲卫营两支军队。养兵最耗钱粮。眼下南阳郡当然支应得起,保不准日后遇到什么变故,郡主也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

“到关键时候,你就将‘私房’都拿出来,解郡主燃眉之急。郡主自会感念你一片情意,待你更好。南阳王府上下也会对你愈发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