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大梁身份最尊贵的公主,岂能嫁给伏名敦那个老贼,还是什么阏氏。呸!这个老贼,根本不是诚意求娶,分明就是以这封国书羞辱大梁,想借此挑起战火!”
郑太皇太后越说越恼,用力拍了一下茶几:“实在可恨可怒!”
姜莞华姜月华坐不住了,纷纷起身怒叱。
郑太皇太后挟着满身的怒火,迈步去了昭和殿。宝华公主和姜莞华姜月华一同随行。
一行人浩浩荡荡,十分醒目。守在昭和殿外的内侍,立刻进去通传。片刻后,姜韶华便出来相迎。
“韶华!”郑太皇太后一把攥住姜韶华的手,气势汹汹地说到:“朝会散了吗?”
“伯祖母稍安勿躁,”姜韶华低声温语:“小朝会刚散,皇上留了王丞相和纪尚书,还有几位将军在说话。”
然后,看向满面惊惶难安的宝华公主:“堂姐不用担心,皇上已经断然拒绝了和亲的国书。令人将柔然使者撵出京城了。”
这一世,你不必再和亲远嫁,不会凄凉地死在异国他乡。
郑太皇太后也道:“韶华说得对。宝华,你别怕,一切由皇祖母给你担着。”
宝华公主红着眼,轻声应了。
姜韶华默默看一眼郑太皇太后。此时郑太皇太后护住宝华公主的心是真的,其实前世做主让宝华公主和亲远嫁的,也是她。
宝华公主怔怔和姜韶华对视片刻,忽然落了泪:“可是,若因此起战事,万千将士和百姓殒命惨死,岂不都是我的过错。”
身为公主,金娇玉贵,享尽尊荣富贵。现在似乎到了该为国朝为百姓奉献自己的时候了……可她惭愧的发现,自己没有这么高的情操。她根本不愿去和亲。
宝华公主温婉端庄,礼仪周全,在人前从未落泪失态过。此时泪珠滚落,如梨花落雨,无助得令人心疼。
姜韶华心尖微痛,拿出帕子,为宝华公主擦去眼泪:“战争皆因贪婪和侵略的野心而起,和你一个深居后宫的柔弱女子有什么相干。”
“之前柔然大败边军屠戮彭城,难道也要怪到谁身上不成?”
宝华公主眼泪渐止,低声道:“前面的战事怪不得我。我只怕接下来打仗,一旦战败,众人便要怪我这个不愿和亲远嫁换取和平的公主了。”
这是人的劣根性,避免不了。
姜韶华心中暗叹一声,口中继续温声宽慰:“堂姐不用忧虑发愁。大梁疆土广阔,兵多将广。柔然要是胆敢举兵进犯,必让他们付出惨重代价。到那时,边境才有真正的和平。”
第520章 和亲(三)
姜韶华这一席话,颇为提气。
宝华公主打起精神应道:“多谢堂妹安慰提点。国朝大事我不懂,打仗这等事,我更是一窍不通。希望一切如堂妹所言,大梁国运昌盛。”
就在此刻,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眼前。
郑太皇太后眼前一亮:“皇上召你回朝了?”
来人正是兵部尚书安国公。
安国公接到天子口谕后,一刻没敢耽搁便进了宫,额上冒了汗,躬身深深行了一礼:“正是,圣恩隆厚,臣铭感五内。”又对着几位身份尊贵的少女行礼问安。
郑太皇太后道:“皇上既然急召你进宫,定是有要紧政事商议。你快些进去。等得了空闲,再来景阳宫说话。”
安国公拱手应下,匆匆进了昭和殿。
此时,昭和正殿里有王丞相纪尚书,另有几位武将。龙体还未痊愈的太和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
安国公上前跪下,行了大礼:“老臣见过皇上。”
太和帝摆摆手,示意安国公起身:“虚礼都免了,朝中出了大事,朕让人叫你进宫,就是为了商议应对之策。来人,赐座。”
安国公感激涕零地入座,一边拱手向众臣示意。
王丞相张口将柔然可汗伏名敦送国书求娶公主一事道来。
安国公听得怒发冲冠火冒三丈,张口痛骂了不知廉耻的柔然可汗一通,心里却霍然敞亮。
怪不得天子急召他回朝。这是要预备柔然起兵进犯,需要兵部及早调度应对。汪侍郎丁侍郎的声望能耐都不足,还得他坐镇兵部。
之前被弹劾卖官的事,自然也就不提了。左大将军都能起复,再次掌兵,王易好端端地出了大牢,安然无恙地回祖籍老宅了。他这个兵部尚书重新回朝,也就没那么扎眼了。
“郑尚书,兵部立刻送公文去边军,令边军全力备战。”太和帝沉声道:“另外,再调遣兵力,随时支援边军。”
安国公敛容应是。
左大将军想主动请缨,王丞相不动声色地瞥一眼过来,略一摇头。左大将军只得无奈闭嘴。
果然,安国公张口便进言,让勇威营准备支援边军。
勇威营是京城驻军中的精锐,有半数都是骑兵,主将宋将军是沉稳持重的老将。由勇威营派兵增援,确实合适。最重要的是,宋将军是朝堂中少有的中立派,也可以说是忠心天子的一派。
太和帝略一思忖,点头应允。
宋将军倒是半点不惧柔然骑兵,颇有些闻战欣喜的意思,拱手高声领命:“末将领旨。”
……
一个时辰后,众臣才散去。
太和帝撑了半日,此时满面疲惫,有气无力地说道:“请皇祖母和长姐她们都进来。”
葛公公看着心疼不已,低声道:“皇上气力不足,不如先歇一歇再见太皇太后娘娘和公主殿下。”
太和帝叹道:“皇祖母也就罢了,长姐骤闻和亲一事,心里定然不安。朕要好好安抚长姐一番。行了,不必多言,请她们进来,朕能撑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