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权臣九千岁(23)

作者: 山水一半 阅读记录

两眼往里一探。

“找到了。”

常远终于找到关窍,挪开了书柜里头的隔板,只见里头竖立着一个精致的薄板木盒。

盖子是抽拉的,看大小应当正好能够装下一本半个指节厚的书册。

常远很惊喜,这感觉就跟穿着开裆裤那会儿和同伴们跑去野草丛里寻宝似的。

他猛地抽开盖子一看,嘴角不禁往下拉得不成样子。

就像那会儿,好不容易找到了个什么虫子小兽的老巢,结果刨了半天,却发现里面竟是个空的。

这种感觉不太好。

花芜说不上来自己的感受,至少她猜中了答案,只是她来得太晚了,这场考试已过了期,重新换了谜面,而她现在连新的谜面在哪儿都不知道。

叶萧宽慰道:“看来徐茂是真的猜到了有人要对他不利,才提前转移了证据。”

花芜却说:“不对,有点问题。按照胡管家和秦氏的说法,徐知县只是一直把自己锁在书斋里,不知在忙些什么,可是,身为一县之长,如果他真的提前知晓有人要对他下手,那为何没有加强府宅的护院看护呢?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就算是调用县衙里的差役,也不足为奇。”

“徐茂敢写那封信,说不定便是得到了某些人的支持,增派人手保证安全一事,恐怕并不需要他亲自动手安排。”

花芜就着叶萧的话深想了一下。

那倒也是。

徐茂不过是一地方官,在火田县是最高长官,可到了京都,不过一粒芝麻大小,这样的芝麻小官如何敢于投身跌入朝廷的风云浪潮之中?

想必正是有人暗中支持,徐茂在写那封检举信的时候,便有人为他开好了筹码,许诺保他的性命,甚至前程。

这才使得那一封薄薄的检举信,能够顺利到达大渝皇帝的龙案前。

可徐茂还是不放心,这才在检举信上留下了提示。

这件事里头的盘根错节,花芜不敢再细想下去。

他们明明已经得到了答案,却急转而下,忽地被逼退了好几步,从找答案退回到了找谜面的步骤。

“能不能听我插句话?”

一旁的王冬手里提着山水铜盖,脸上带着几分困惑。

第14章 识文断字

反正线索已是断了,干想无意。

大家便把目光齐齐投向王冬。

“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王冬一只手拿着山水铜盖,另一只手指了指梅子青釉炉。

更确切的说,他指的是炉内的青灰。

也不对,青灰里埋着几片干枯发黄的败叶,叶片上头可见斑斑点点的隆起。

看着让人有些不舒服。

自从午后到达火田县,一路跟随两位师兄来到知县府宅,直至天色重重地沉在明烛里,花芜险些忘了,他们一行人尚未用过飨食。

见了这令人头皮发麻的小东西,花芜才忽然觉得胃里有些泛酸。

“这是什么?”王冬问。

“虫瘿,昆虫啃食树皮和树叶,留下孔洞,尔后在这些伤口上产卵,叶片愈合时会将虫卵包裹,在叶面上形成小肿块的模样,便是虫瘿。”叶萧答。

“可是这种东西为何会出现在此处?不合理啊,这里是藏书房,万一这些虫子孵出来,那这些书卷可不就毁了?”王冬不明白。

“有些虫瘿可以用来做补品、止血药和某些毒药的解药,甚至可以用作染料,遇水不化。”

“遇水不化?”花芜跟着喃喃念叨,接着理了理其中的逻辑。

徐茂掌有证据,是决计要保下来的。

他在书柜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暗格,又刚好暗合了年份,应当不是用来做摆设。

徐茂之死究竟跟账本有没有关联?

到底是他提前转移了证据?

还是杀了徐茂的人盗走了账本?

新的谜面出现了,又好像没有出现。

大家似乎知道了接下来该去寻找什么,又似乎无从查起。

“我们要找的东西看来已不在这里了。”

叶萧说完这句话,让常远和王冬恢复了藏书房的原貌。

四人出了书斋,胡喜已在前头不远处安安静静地等着。

白纸糊的灯笼映出来的光亦是苍白的,没了主人的府邸一派清冷之色。

“四位大人,仵作那边已有说法,还请移步偏厅。”

胡喜怎么也说不出“验尸”二字,这些年,徐茂待他不薄,他无从分辨自己的主人是不是一个好官,可他实实在在地是一个好主子,不仅不曾亏待过他,甚至还给予了他们一家许多便利。

花芜一到偏厅便接过了仵作的验尸格目,里头详细记录着死者验状:两眼合、唇口黑、皮开露齿,勒痕于喉上,即口闭牙关紧,舌抵齿不出,颈后绳痕两端开裂无相交。

单从这几点看,皆附和自缢身亡的特点。

只因上吊自缢者,则脖子后的绳痕两端不会交在一起。

相反,若是被人勒死,这两道绳痕则会交在一起,在脖颈上行程一个没有断口的圆圈。

这样一来,又与花芜的推论相悖。

不过另有一点值得注意,徐茂双膝严重肿起,皮肉皆呈紫红色,右腿腿骨严重骨折,且是新伤。

“胡管家,徐知县死前几日,可有腿伤骨折?”花芜问。

“不曾有过。”胡喜照顾徐茂饮食起居,说起这些,没有丝毫犹豫。

徐家女眷留在正厅守灵,花芜便让王冬去问了同样的问题,秦氏的回答和胡喜一致。

“这……”一直等候在此的火田县县尉有了一丝犹疑,玉翎卫的面子他不好驳,可之前的言之凿凿和如今的验状怎么会有如此出路?

上一篇: 听银 下一篇: 公主新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