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149)+番外

作者: 不吃燕麦 阅读记录

31号,杭景书把爸妈还有三哥送上了火车,三哥早就买好了去京市的火车票,等到家拿好行李就直接回学校。

因为比别人来的都早,等到了9月1号那天,比起其他新生的紧张和期待,杭景书就显得淡定多了。

学校把迎新生的地点设置在大礼堂,杭景书轻装上阵,只拎着随身物品就找到了自已的专业。

站在那的仍旧是姚行简,看来她已经做过好几年这个活计了,面对迷茫如小绵羊般的新生们特别得心应手。

大礼堂内声音嘈杂,你一声我一声都听不清楚说话,姚行简很有经验,拿出卷好的纸喇叭广播:“植物生产专业的同学跟我走!”

在师姐的指引下,杭景书还有几个男女同学都办好了入学手续。

先登记,再缴纳书本费,现在虽然没有学费,这书本费也是一笔不小费用。

穷乡僻壤的地方,可能还真没办法供孩子上学。

很多都是就近上个高中专就完事了。

反正高中专和中专都分配工作,上个大学能有啥区别!

能在本地上大学的毕竟都是少数。

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供一个大学生就很难,如果再来一个,那真是咬着牙也难供得起。

学费不要钱,生活费、火车票都要钱呀。

还得置办各种生活用品,可以说从进校门那一刻,就能看出来贫富差距。

别提80年代了,就是到了90年代初,还有很多偏远地区吃不饱饭。

98年南方发大水,北方也没好过到哪去,出了家门口就是河,小孩坐着大盆逮鱼。

后来鱼没了,淹严重的村就集体搬走,不严重的地方就继续挖沟渠,修水库,为以后做打算。

家里地涝了粮食颗粒无收,还有南方受灾的人跑到北方来乞讨,米没了就得吃杂粮,吃土豆红薯和玉米面。

没有河套地的还好点,要是家里全靠着河套地吃饭的可是真的难。

家里粮都吃不起,上大学什么的就更别提了,还是活着最重要!

“这就是咱们的宿舍楼,来发钥匙。”

姚行简的声音把杭景书拽回现实,杭景书还有几个女同学都分到了钥匙。

一个简单的小铁牌绑着钥匙,上面写着206,还坠着一个徽农大的校徽。

“多谢师姐,师姐您去忙吧。”

杭景书看姚行简行色匆匆,就赶紧道谢。

这几天姚行简肯定都很忙,这不还得带着几个男同学去男生宿舍那边。

估计其他学长学姐也都在忙活。

5个女生把钥匙凑在一块,发现她们的寝室号分别是205、206还有207。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人笑盈盈走到杭景书身边:“看来咱俩都是206的,你好我叫崔艳阳,是晋西人。”

还没进寝室就碰到了室友,杭景书也觉得挺巧:“你好,我叫杭景书,是冀北人。”

要说地域关系,其实是冀北和豫南更像两兄弟。

但冀北、豫南、晋西还有鲁东哥几个离着都不远,难兄难弟的就谁也别挑谁了。

“杭景书?”

崔艳阳兴致高昂:“没想到你还真选农大了呀,我当时看报纸对你印象很深呢!”

这时候可不能小看纸媒的力量。

家家户户的也没什么娱乐方式,读书看报听收音机, 就是普通人的消遣。

杭景书不想在这被人当猴子看,赶紧拉着崔艳阳上楼:“咱们先去挑床铺吧。”

第133章 成名人了

崔艳阳其实不是故意喊出来的。

主要是这个暑假,杭景书的故事太劲爆,让不少人都记住了她。

大学寝室的床位都是先到先得,作为两个来的最早的人,杭景书和崔艳阳理所当然的选到了心仪的位置。

比起其他超热门专业,比如师范之类的,农大的宿舍相对没有那么拥挤。

四人一间的寝室上下铺,简单的对开窗和公用桌,空间倒还称得上一句宽敞。

崔艳阳长得就是很标准的晋西人长相,肤色有些偏黑,大手大脚看着整个人就很朝气蓬勃。

比起身材纤细穿着连衣裙的杭景书,她自嘲道:“还是你这样的皮肤穿连衣裙好看,你行李我帮你搬吧!”

俩人来得早,但也没把下铺都占了,崔艳阳选下铺,杭景书就选了崔艳阳的上铺。

她更喜欢上铺,隐私性能稍微好点。

崔艳阳自认在家里干农活干惯了,加上她性格又喜欢照顾人,直接把杭景书当成了手不能提的大小姐。

杭景书按住自已的行李:“没事,我自已能搬得动。”

她说完就把王四兰给她卷好的被褥,轻轻松松放到了上铺。

干完活,杭景书还顺便安慰了目瞪口呆的崔艳阳:“我也是农村的,这点小事不算啥。

而且你五官明艳大气,肤色捂捂就白了。”

农村孩子帮家里干活肯定会晒黑,等到了大学不用再经常下地,肤色自然而然就白了。

女孩们凑在一块也爱鼓捣着变美,要不咋说大学是美容院呢。

崔艳阳明显不信:“你这细皮白肉的,还是农村的,家里不用你干活吧?”

农村也不是没有那种姑娘,家里爸妈宠着,皮肤白嫩有气质,跟市区的女孩差不多。

而且杭景书是市一中的复读生,明显家里条件非常不错。

杭景书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简单的解释:“爸妈辛苦,我半工半读没经常下地,你在学校养养也能白不少。”

徽农大地理位置不错,比起风沙比较大的晋西,气候还算温润,山山水水的景色也漂亮。

听杭景书这么说, 崔艳阳反倒更加佩服起来:“你半工半读还能考这么好,果然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