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千金太娇气?种田经商卷起来!(70)+番外

作者: 燕乐行 阅读记录

至于印书的问题,他去找墨香书局打听过了。

印书坊以往也接别家铺子的印书,包括寺庙印书,并非只供应自家书局。

这都是有交易规矩的,不用担心书稿泄露。

听柳君逸说是替想开话本铺子的安远县朋友打听,墨香书局管事立刻提议。

长期印书可给九折优惠,但所印话本子,墨香书局一律安八十文的进货价定一批货。

若要加印也按初印一样算价,不论哪一批货,印量多了印书可给到八折优惠。

若墨香书局往各地分号铺货,需要进货量增加时,仍算书稿方的加印来算,再按规矩继续进货。

也就是说,将来生意好不好都是这规矩,墨香书局不会因为自家需求量大就私下盗印。

且墨香书局有责任保护书稿内容不外泄。

外界只能看到印出去的书,而看不到流出去的书稿和板印。

话本子最常见加印,流通特别快,不似其他书,可能出个一、两千册就到顶了。

话本子再不受欢迎,出两千册也是起步数,随便出一下就是三、五千册的。

墨香书局分号铺子在各地都有,每家分号能分到几百册,聚少成多也能销出不少货的。

而非坐定在原地,凭一家书局去吃下这许多册书。

话本在大夏王朝都遵守一个通行售价,那就是一百文的单册价,页数相差不会超过五页。

这个售价,很多人都买得起,也愿意去排着队享受抢购的激动感觉。

这与顾北亭先前说的誊抄书,完全是两个行当的感觉了。

柳君逸与府城墨香书局的掌柜和管事都很熟,还一起喝过酒。

他的人脉又不是顾北亭能比的,打听印书一事也更详细,简直就是行内真相了。

顾佳琪看完全部信的内容,也没见提及寄过去的那个江湖游侠故事的事。

顾北亭早就看过信了,见状便明白妹妹在想什么,连忙道:

“这才半个月,他就去了不少地方办了不少事情,也不知收到我寄去的信没有。”

“又或者还没有来得及处理这件事情,或是还没找到可靠的执笔人,怕说出来让你着急。”

“我收到第二封信时,正好师长吴先生与另一位常先生商量。”

“要趁重阳节假时,带我们去府学参加重阳诗会。”

“到时墨风书院的学子肯定也会参加,不过我还没有报名。”

“想着君逸也想趁重阳节去定远县还要来咱们家,就赶紧去信告知了这件事。”

“等君逸那边再来信,我再决定要不要报名。”

“我才入县学,这是第一次跟着师长游学,游学也不是每个学子都必须参加的。”

师长是好意,想多教导学生增长见闻。

就像大儒也喜欢游山玩水、去不同的地方游历,再将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文章中,让更多读书人分享。

但也不是每个学子都有时间和银钱游学。

若是以前,他定会想也不想就选择回家。

在家读书、抄书,节省在县城的生活成本,在家还能帮着犁地、种麦子呢。

但是柳君逸告诉他,不管是仕途还是商路,还是普通的做工赚取家计。

人脉关系很重要。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哪怕是打听一件事情,朋友熟人多了,消息也会灵通一些。

就比如这次柳君逸打听印书一事,若他在墨香书局没有熟人,能打听得这般详细?

又或者在哪个时候哪个场合哪件事情上,有人脉搭把手,事情也会顺利很多。

就比如这次他开铺,自有人脉帮着他去完成许多事情,而非等着他亲力亲为。

但朋友也是需要维持的。

有钱人经常聚在一起吃个饭、喝个酒,或是一起出游逛逛。

没钱的人坐在一处泡一壶茶、买几块糕点或是自家做点小吃食,清谈愉快也能结成患难之交。

闷头读书不一定是勤奋,高谈阔论也不一定是见识广博。

恰到好处,适得其所。

志同道合者,可能便是生死至交。

而他们既然决定闯科举路,哪怕不去刻意钻营,遇到机会也不要轻易错过。

消息之所以灵通,取决于自己的判断和见识、选择。

柳君逸出身富商之家,又是自幼读书要考科举的,自小还被柳家作继承人培养。

他的学识、见识、眼界、思想、手段,都不是寻常读书人可比。

相谈多了,顾北亭十分佩服,也受益非浅。

第62章 支持大哥去

若是以前,便是顾北亭想报名跟着师长去府城长见识、以文会友。

也会因囊中羞涩、不愿给爹娘增加负担而不得不放弃。

可如今不一样了。

家里卖糕点卖月饼还有点微余,重阳节前也能领到二两廪禄,可以助他完成这件事。

他打听过了,跟着师长去,最基本的花费就是统一交上去的车马费和客栈住宿费。

之后吃饭都是各自负担,就像应考时一样。

而且作为主场,府学那边会提供诗会当天与会现场的吃喝。

一天在府学诗会;

一天在府城南三里外的枫阳山登高秋游,中午会在枫阳山中的枫云寺中用素斋,来去皆有府学安排车马。

第三天就是自由活动了。

这天起,府学重阳诗会就结束了,府学不会过问其他师生们的后继安排了。

而这时候,也都是学子们自行呼朋唤友闲逛了。

不过常先生他们与墨风书院的师长们也熟,以前不还接待了墨风书院来游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