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飞全家后我躺平了(258)

海棠一听就明白了。张平贵的母亲原本很可能是曾二老爷的妾室通房候选人,身为颍川侯府的大丫环,无论品貌才干都很出色,不知怎么就犯错了,还叫主母周淑仪迅速配人,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希望。她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无论是主母还是丈夫,都没给她儿子机会,她也就万念俱灰了。

她虽然死得早,但从她儿子张平贵身上,也能看出几分她曾经的心高气傲。张平贵虽是个在庄子里长大的底层杀手,但他从小读书学规矩,武艺也比旁人出众些,时时被母亲教导着要心怀大志,在生活的环境里再也没见过比自己更优秀的人,难免会生出眼高于顶的毛病来。

海礁继续道:“父母先后去世时,张平贵还不到十岁。那时他已经学会了父亲的绝活,功夫却还没练到家,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周淑仪没有再理他,是庄子上的人好心给了他一碗饭,继续养活他。他读书有几分天份,跑到附近村里的教书先生那儿偷偷听课,人家也没有撵人。只是这样的日子,终究比不得父母还在的时候。他身体长得瘦小,明明都十八、九岁了,看起来还象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人一般,就是前些年亏了身体导致的。”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张平贵,心里对周淑仪这位主人,自然会生出怨言来。随着他年纪渐大,身手渐好,明明文武双全却完全没有出头的机会,便开始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在外招猫逗狗,惹事生非。有一回他有个朋友不小心惹了孙家一个子弟,叫人骗着签了卖房卖地的契约,眼看着就要流落街头,张平贵自告奋勇,偷偷翻墙进孙家宅子,将契约偷出来,交给朋友当场烧了,才逃过了一场祸事。

那朋友很快就离京避祸,可张平贵的身手却从此入了孙家人的眼。孙阁老的堂侄孙永柏亲自出面招揽他,得知他是周淑仪的人,也不在意,还让他放心继续潜伏在周淑仪手下,日后自有用得上他的时候。

张平贵不敢不从,因为他知道周淑仪不会保他,若不想坐牢丢命,他就只能给孙家卖命。周淑仪连娘家都抛在了脑后,凭什么要求他一个被放养的野孩子对她忠心?

这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当时的周淑仪已经在设法攀附孙家。孙家本不想搭理她,只是看在她出手大方的份上,让孙永柏之妻出面吊着她,以合伙做生意的借口,哄她出本钱。因为周淑仪嫁妆之丰厚,在京城权贵圈中是出了名的,孙家人对此很有兴趣。

海棠听到这里,忍不住叹气了:“周淑仪的眼光真差……孙贵妃的儿子是六年前夭折的,五六年前孙家颓势已显,她还上赶着攀附个什么劲儿?!”

海礁也道:“当时周家三房老太爷已去世,马老夫人独掌大权,她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挖空三房的。母女俩都钻了牛角尖,从此便一条道走到黑了。”

第214章 提线木偶

海礁已经不太记得五六年前的事了。他重生之后,才借着身边家人的日常闲谈,记起了那时发生过的事,但始终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而已,细节很模糊。

五六年前的边城还算是太平的。当时胡人老汗王刚大病了一场,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完全顾不上出兵侵扰大楚边疆,而是忙着跟那些在他生病期间蠢蠢欲动的胡人权贵们勾心斗角,连本来一直站在他这边的王叔也防备起来了,期间还弄死了一个大贵族。

胡人内部不太平,但楚胡两国的边疆就太平多了。没有战事的时候,商队来往得更频繁。大楚边军也能腾出手来,剿灭周边的沙盗马匪,为过往商队与民众提供安全的环境。安全的环境又吸引了更多的商队往来两国之间。海家人当时身处瓜州,正处在商道上,也托了这阵东风的福,赚到了不少钱。

海礁依稀记得,那时候他不过是七八岁的年纪,每天在家门口的大路边,都能瞧见熟悉或陌生的商队在路上往来运货。城里的大车店、酒馆、澡堂生意都极好,街上的店铺小摊子也时常会出现新鲜玩意儿。天气好的时候,他拉着妹妹的手一路逛过去,往往能用很少的钱,就淘换到很有趣的东西。那段时日在他的记忆中,一直是轻松快乐而明亮的。

相比之下,京城那边的局势则更晦暗复杂些。

那时候,孙贵妃之子刚刚夭折,四皇子早已出继,许贤妃还只是周太后身边的宫女,八皇子连个影子都没有,皇帝膝下无子,自己却大病一场倒下了,整个朝廷都在担心,皇帝随时可能会驾崩,却无皇嗣可继承江山社稷。

曾经与皇帝夺过嫡争过位的纪王、安王都有所动作,出继的皇子纪王世子更是上窜下跳地谋求还宗,宗室里对于皇家嗣子人选有不同的意见,吵成一团。太后又将生病的皇帝留在慈宁宫中休养,拒绝让孙贵妃入内侍疾,为此孙贵妃还控诉太后要谋害皇帝,要求内阁下令禁军围攻慈宁宫……

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孙阁老站出来稳住了大局,主张迎纪王世子还宗,继承大统。虽然太后与皇帝都没有点头答应这件事,可朝臣们却觉得有了主心骨,稳定下来了,京城也没闹出乱子,孙阁老似乎是有功的。

据说当时礼部连新君登基时的龙袍材料都准备齐全了,只要太后或皇帝点头,就能立刻开始制作,只是宫里始终不曾下令罢了。

皇帝的病情没过多久就缓过来了,也没留下什么大的后遗症,可以正常处理政务,甚至还纳了新的妃子,一年后又添皇嗣。这件事不知出乎多少人意料之外呢。

上一篇: 吻鹤 下一篇: 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