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要不是皇帝坚持不肯让纪王世子归宗,而他膝下又实在没有别的皇子了,八皇子立储之事可能不会那么顺利。等到八皇子继位后,他年纪尚小,需要人代理朝政,内阁也同样是以许太后出身不正为名,逼她退居后宫,不得过问政务,改由内阁辅政的。
太后没有话语权,新君年纪又小,内阁中只有陶岳独撑大局,孙阁老虽已退位,却在朝中留下了许多党羽,又有纪王世子及宗室从中搅局。新君与陶岳一派花了好多年的时间,费尽力气才铲除掉孙家的势力,收回大权。而在这个过程中,陶岳心力交瘁,积劳成疾,西北边疆也因周家失势,主帅无能,战乱再起,天下人又遭受了多少苦难?
海礁不懂什么天下大事,但他生在西北,长在西北,打从心里盼着西北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他希望太后能多活几年,希望七皇子可以一直低调而不为人所知地活着,待有人质疑许贤妃时,能站出来为她正名。哪怕七皇子的出现,可能会影响八皇子立储,也总好过让孙家占了便宜。
海礁沉思良久,终于抬起头来,对海棠郑重道:“小妹,这件事很难办,但是……我不想撒手不管。我不知道就算了,可我既然知道,就得做些什么,否则将来太后与七皇子出事,孙家又得利时,我心里如何能安?”
海棠抿了抿唇。哥哥都这么说了,她也只能帮忙想办法了。
要想阻止孙贵妃害死周太后与七皇子,关键是七皇子的下落。要是七皇子不在皇宫中,孙贵妃就不会发现他了。哪怕她知道了当年榴花杀六皇子的真相,想要报复七皇子,也得能找到人才行。她不闯慈宁宫杀人,也就不会对太后下狠手了。
那要如何说服周太后,将七皇子送出皇宫呢?
就算不提劝说的理由,他们兄妹目前又有什么渠道可以给太后进言?
一条是镇国公府周家。镇国公府连系着京城的承恩侯府,而承恩侯夫妇是有机会进宫见周太后,或是给她带去亲人书信的。然而镇国公府明显不知道七皇子的事,若想走这条路子,就得让镇国公府知道七皇子的存在才行。太后不说,承恩侯府不提,海家兄妹要如何解释自己为何会知道这种事呢?通过吴家人透露的只字片语吗?这恐怕需要长时间的铺垫,还得要归夫人与吴珂吴琼配合才行。这事儿难度太大了,就算吴珂吴琼好忽悠,真正知道真相的却是归夫人这个没脑子又自私自利的妇人。跟她打交道,风险太大。
另一条则是金嘉树。金嘉树可以通过周家给许贤妃送信。许贤妃曾是七皇子的乳母,又受了周太后多年恩情,应该是盼着这两人能平安长寿的。有些事她知道了,自然就会上报周太后作出防范,倒也不必旁人多操心。只是,金嘉树从未进过宫,又如何能知道七皇子的存在呢?许贤妃对这个儿子,又有几分信任?
海棠想不出结果,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兄长。
海礁沉思片刻后,道:“镇国公府那边变数太大了,老元帅位高权重,不是我一个小人物能忽悠的。我们还是从金嘉树这边想法子的好。”
海棠问他:“你要怎么跟他说七皇子的事呢?把吴琼信里的内容告诉他?你相信他不会轻易向外泄露机密吗?”
海礁顿了一顿:“我跟他认识好几个月了,自问对他还算了解。他这人很聪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若是小妹对他不放心……咱们也可以尽量让他待在咱们眼皮子底下,一旦他有异心,马上就能拦下他。”
海棠讶然:“让他待在咱们眼皮子底下?你是说……让他一直住在我们家吗?可二进院是二叔的地方,让他暂住一两个月就罢了,一直住下去……他毕竟是外人,自己又不是没银子,若没有充足的理由,爷爷和阿奶不可能答应吧?”
海礁翘起嘴角:“当然不是住在我们家。他近来正想置业呢,让他跟我们做邻居就行了!”
第394章 置业
海礁早就想劝金嘉树在长安置业,正式搬到城里来住了。
之前金嘉树住过周家三房的别庄,又住过老军师特地安排的近郊小庄子,但直到搬进海家,他才在长安城里落了脚。他似乎更习惯乡居的生活,但城里的生活确实更方便,联系周家方便,与朋友们见面方便,读书求学也方便。海礁与周奕君都劝他在城中置业或租宅子,他也不是不心动的。
只是,他对金家二房还有顾虑,担心住在城里时,会被他们找上门来,纠缠不休,因此迟迟不肯下决心。
知府衙门近来接连有大案、要案要审讯,金家二房的小案子根本排不上号,况且涉案的物证、文书还要等金家原籍遵化州当地的官府送过来,一时半会儿还开不了堂,判不了案。金家二房只好滞留在长安,一家子在老庙附近租了一处旧宅度日。根据跑腿少年们打听回来的消息,金鑫正为钱的事发愁,已经光顾过当铺两回了。金家二房从老家带出来的家当,还不知道能扛多久呢!
金嘉树知道金鑫父子一直到处去打听自己的消息,目的就是想要钱。目前他寄居在海家,倒也不担心他们会找上门来。但他要是在城中置业,一旦消息走漏,便是明晃晃的靶子,若招得金家二房上门,岂不是麻烦得很?
金嘉树迟迟下不了决心,又不想拒绝好友们的提议,如今正烦恼着呢。
海礁从前只是希望他住得近一些,以后来往方便,只要维持住双方的交情,将来进京后,总有跟着沾光的机会。但对于金嘉树新宅子的地址,他倒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是在城里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