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片孤城万仞山,春风再度玉门关(88)+番外

作者: 箫亦如 阅读记录

待南阳长公主走过,常苒才直起身子。左手向后一动,芷兰会意并未跟随。而本应走在长公主身旁的桂嬷嬷,此刻竟等常苒先行。长公主伸出手时,常苒会意立刻扶着,却走在其后的位置,低着头不多瞧一眼。

在慈安宫用过早膳。太后在软塌上翻着书,长公主在一旁刺绣,常苒在边上理着丝线。忽而一个宫人低低而来,在太后跟前轻声回禀:“吉福宫主位谦嫔小产,九皇子成型落下。”

那宫人声音极低,常苒并未听清。却见太后一叹,右手伸出。伺候太后的嬷嬷恰时拉开软塌边上小柜,从中拿出一个黄色锦盒。其上似纹着红色枝叶花朵纹路,一动之下还泛着金丝纹路吉祥卍字符。打开拿出一串成色极好的蜜蜡佛珠送到太后手中。那蜜蜡打磨的极其圆润,一半毫无杂质,另一半其中似乎白雾混沌,之所以看的真切,是那中间相隔的是一颗红色珠子,虽通透却深红一色。

太后闭上双眼,手中一颗颗捻动,口中也低低叨念。常苒细听,似是往生经文。随着珠串转动,隐混在檀木香中,一股清甜之味。

“发生何事了?”南阳长公主问。

那宫人走过来小声道:“吉福宫主位谦嫔小产,九皇子......”

“休要胡言!”太后睁开眼睛,打断了宫人的话。“都未下生,怎能排序。没福气的......没福气的。”太后重又闭上眼睛,口中念经声更大。

南阳长公主继续问:“可上报上去了?查出为何?”

“刚要报到皇后娘娘那。还未查出缘由。”宫女低头恭敬作答。

南阳长公主站起身朝着太后说道:“那儿臣先告退了。”

常苒俯身行礼,跟在南阳长公主身后。

待南阳长公主快走出门时,太后的声音才传来:“无事便回宫吧,外头凉,别受了寒气。”

南阳长公主回头,没有接话。

门口的轿撵早已备好,被桂嬷嬷扶着坐在轿撵上。双手扶上刻满牡丹纹样的把手,恰与纤细之手对比明显。轿撵一直未动,似在等长公主发话。

直到出了慈安宫,常苒都觉得鼻子仍有不适。又不好一直碰触,只好强忍。这一等不知过了多久,只觉得太阳晒在身上,已隐隐泛汗。

南阳长公主双手放在胸前,接连转动指上护甲。

“去,吉福宫。”

【作者有话说】

注:《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著。意为“从世俗像牢笼一样拘束了人的内心,通过对田园闲适美好生活的细致刻画,抒发了诗人希望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超然情怀。”此处借名表达了常苒向往自由,不想拘束在此一宫、一院之地。

第38章 七月落胎,吉福宫

◎常苒旁观宫斗◎

皇后刚至,南阳长公主的轿撵便到。

桂嬷嬷快步向前,扶住南阳长公主朝着吉福宫进。常苒自觉后退,一身粉衣,同宫女的服制很像。虽不是才进宫时的双髻,却也是极其普通发髻,进门时特意自行摘下侧边簪花,头上只余几朵素绒花。

南阳长公主一身织锦黄衣,其上满是福寿图样,头上更是万福金线流苏垂至两鬓。被桂嬷嬷扶着,阵势极大。

皇后也周身黄衣,耳带东珠,头上凤冠夺目。

两人一时之间难分彼此。

“嫂嫂。”点头便算行礼。扶着长公主的桂嬷嬷只稍屈膝。常苒跟在其后,可是不敢。从旁出来,跪地行了大礼。常苒身后一众宫女也随之行了大礼。

见礼之时,一把太师椅才殿内挪出至殿口。

皇后笑容亲厚,却是语气冰冷。“都起身吧。南阳你倒是消息灵通,从慈安宫回紫璇宫,好像不走这条路吧。吉福宫地处偏远,鲜有人至。”说完便端坐在那太师椅上。

“宫中大事,怎可不闻。”南阳长公主说完,看看身边的桂嬷嬷。

桂嬷嬷再向后看去。常苒只低着头全不敢对视,更不知要作何。常在前侍候的内监早已通达圆滑,即刻绕后,侧门进殿,又搬了一把椅子出来。便放置在院中火盆之处,皇后之下。

南阳长公主坐下展颜一笑。“臣妹也算替母后监询,在这听听不妨事吧?”故作姿态道,“呦,是臣妹无状了。这嫂嫂们还未坐,这厢便先坐了。诸位嫂嫂......一道坐吧。”

众嫔妃互对眼神,见皇后并未说话,便都未言语。为首的两位高位妃:乐妃、娴妃皆一左一右立于皇后身后。

皇后轻笑一声:“常家的这个姑娘,确是标志。只是身为姑娘家,只怕见不得这样的事吧。”

常苒盈盈下拜,低着头向后退了两步。打算退出吉福宫门,候在宫宇之外。

“云英未嫁,终得出。早一点见识后宅也好。免得以后被人迫害,落胎落子,或是被陷害的连门都进不得了,是不是嫂嫂。”南阳长公主用手成拳,轻敲几下左膝。“这上了年岁,夏日也觉得浑身寒凉,莫说冬日了。这腿越发的难受。”

常苒才退两步。听到这般明示去也不是,留也不是。只在驳皇后,或是拂长公主面上进退两难。深思一下处境,只得再次靠近南阳长公主。板正跪地,双手轻捶。

皇后见此嘴角轻扬:“云英。哼,好一句云英未嫁。”目光反复停留二人身上,呢喃了一句旁人无能闻之言:娥皇女英,丹水而亡。

言毕转而看向身边一等宫人,孙倩苇。

在孙姑姑示意下,好几位上了年岁的宫女簇拥过来两位妃嫔。“启禀皇后,方嫔与杨贵人离了承元宫直接便来了吉福宫,方前情景二人均在场。眼下谦嫔娘娘尚未醒来,先问问二位娘娘,也能从旁窥见其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