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庸俗夏日(44)

作者: 嘉润 阅读记录

我没想这么多,写完之后才发现离题太多。

实际上这本书的确波折颇多,这本书写完之后,起初先在社交平台上连载,但是读它的人实在少,所以后来只在港台发行,且销量惨淡,之后因为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推荐了这本书,引起一波关注,再后来便有大陆的出版商联系我。

尽管我至今仍然不知道做推荐的那个人是谁,不过据易纯所说,她曾经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只是我不认得他,生活中也很社恐,所以一直没能见到他。

在这里,我依然向他表达我的感谢和敬意,如果不是他,这本书可能仅停留在少数人的记忆里。

易纯这个人,有种清醒的单纯。

我觉得爱情并非感情的主旋律,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用很多笔墨描写她与母亲的关系,在写书过程中难免主观,诸君选择是否继续阅读,如果产生不适感,可以及时退出。

书里的人名是化名,地名也进行了模糊处理,但易纯的故事是真的,她在这个世界上确有其人。

感谢为这本书提供帮助的所有人,原谅我不善言辞,谨以此书,献给世界上所有的母亲。”

我读完序言后,又翻到书本的最后一页,没有后序,但我仍觉得这个故事仍有后续。

我是那种追不到结尾誓不罢休的人,没有结尾的故事就像是烂尾的电视剧。

比如我很关心的问题,易纯离开广州以后去了哪里?后来有没有跟于小鱼和蒋域重逢?王丽华现在是否还在北方小镇?

我想要得到一个答案,好让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的自己安心,不然我会产生一种be的感觉。

只是作者没有放出社交账号,早些年连载这个故事的博主早已注销账号。

我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作者的名字,首页跳出来的是她新书发布会,但她没有出席。

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作者在序言提到的推荐人,如果我能找到那个人的社交帐号,没准能知道他与易纯的关系,得知易纯的近况。

隔壁位置的小女孩儿送我一颗软糖,我剥开以后,青提的味道弥漫在车厢里。

咬着那口青提糖果,我感觉自己也被清凉的气息淹没掉。

这可能是某种特殊的缘分。

我默默祝愿,希望早日找到这个故事的真相。

第25章 我们要寻找什么

我回到家中将这本书重新读了一遍,用水笔勾勾画画以便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这本书于2

024年夏天在大陆出版,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是在18年年末,只是当时这个故事并没有名字。

那天是冬至,我从被窝里探出头,看到窗外一抹白色。

南方很少下雪,所以我对那天发生的事情印象深刻,博主更新不稳定,我断断续续读到2020年春天,博主突然消失不见。

期间我注销过账号,原先的手机号码也不再使用,所以花了两天的时间在公共平台查找当时转发的博文。

我用各种关键词查找,除了少数人最新发布的阅读记录,六年前的记录基本空白。

因为我妈妈有手写电话号码的习惯,所以我给她打电话,从她那里得知我以前的旧号码,打过去发现是空号。

那就是说,这个号码目前并没有人使用。我不确定这个号码中间经过几个人使用,失去找回旧帐号的线索。

我尝试在网上求助,带上这个故事的相关tag,一天过去,一无所获。我又开始犹豫,但不相信这个故事真的只有我记得。

去年整个夏天我赋闲在家,受不了家中爸妈的唠叨,一气之下带着一猫一狗搬出来。

我住在郊区一座安静的小区里,去哪里都要带着那本书,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很多遍作者的名字。

但她很注重隐私,个人信息除了简介上那几句话以外,我什么也不了解,她的名字甚至是笔名,如同文中的易纯和蒋域,这些名字全是虚构的。

我尝试过联系出版社,但是消息石沉大海。

朋友对我这项疯狂寻找答案的举动不理解,他们认为我在家闲出病,需要出去与外界接触,不然会得精神疾病。

我爸妈当时已经帮我挂好号,一位与我们家相熟的精神病院的医生,检查报告显示我对周围没有安全感,很委婉地跟我爸妈表示,我很可能受到某种刺激,所以对过往的记忆产生错误认知。

比较毒舌的朋友甚至直接问我是不是得了臆想症,我拿着书给他看,书是真实的,那就说明故事也是真实的,怎么可能是我幻想出来的?

他很不在意地告诉我,你看书就看书,为什么执着于找答案,文学创作都是经过艺术加工,这本书他也看了,作者都表明故事有虚构成分,问我就算知道答案又能怎么样?这难道不是一种写作的惯用手法?

他说我总是这样,在一些并不值得的地方过分固执,不如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忘掉这件事,再好好考虑该怎么摆脱延毕两年的学生身份。

他问出这些话的时候,我回想起于小鱼给易纯写的那封信。

她不想陷入虚无,所以一直在追寻什么。

我想我跟她一样,朋友递给我一个白眼,说过两天他要去北京出差,举办一场摄影展,看我实在太闲,让我过去当他助理。

他前两年博士毕业,在德国工作一段时间内便辞职回来,因为性格挑剔,讲话难听,要求又高,身边助理的位置总是空缺。

我跟他从小认识,带我过去倒不是真的要我帮忙,估计也担心我一直陷在这件事情里出不来。

上一篇: 槐风 下一篇: 心动过速[先婚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