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病娇太子偏执宠爱(200)
每一个出来的人,满头凝着汗,腿都有些发软。
应子清觑了眼站在太子身后的徐常明,以及一干将军。
他们站在太子身后,表明长安城的十万禁军,都站在太子身边。
刘之衍明目张胆亮出他的刀,等于是说,哪个世家,哪个大臣,谁敢在这个时候唱反调,谁就等着成为刀下亡魂。
这些人见过太子之后,都忍不住庆幸,幸好来了……
不然,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谢言昭的父亲,谢博容是最后一个到。
谢博容站在门口等了许久,刘之衍早知道他来了,却是最后一个叫他进去。
向太子行了礼,谢博容站在灯影之下,眉目清明:“微臣并不是来表忠心,而是想问一句话。”
刘之衍没有作声。
“假如,太子所行之事顺利,圣上果真安然归来,问起这段风波。”谢博容平和地看着他,“站在太子一侧的臣子,如何表明我等不是逆臣?”
第101章 第101章不见了
徐常明为首的将军,彼此对视一眼,交头接耳。
谢博容的问题,问得极为刁钻。
倘若圣上又能处理政务,他们这些跟在太子身后搅风搅匀的大臣,日后的罪名可轻可重。
刘之衍站了起来,他长得太高,投下的影子将谢博容完全笼罩:“我在前线有数万大军,送圣旨那帮禁军,不过十几人。我下一道命令,他们走不出朔海。”
刘之衍淡淡道:“我可以打着‘清君侧’这个理由,率兵挥师,直指长安。也可以任奸佞小人作威作福,直到你们想起我——但我没有。”
谢博容感觉到迫人
的威压,眉心皱紧。
“谢大人,”刘之衍目光平静,看着他,“那是我父皇,我不得不救。”
没有勾心斗角的博弈,没有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刘之衍说得很坦然,可话语里听得出浓郁的怅然与温情。
谢博容神色复杂,盯着他看,希望从太子的脸上看出破绽。绕是他久经宦海,练就一双精**眼,也看不出他作伪之色。
薛正源率先行了一揖,其他大臣将军也纷纷作礼,感慨:“太子纯孝。”
“我本该领兵死守边境,但父皇危在旦夕。此时的大晋,需要我挺身而出。为护天下平安,我愿舍身投入这场危难。”刘之衍抬眼,“谢大人,这是我的回答。”
谢博容静默片刻,终于低了头,行了一个真正的跪拜之礼:“微臣明白了,臣等愿随太子。”
—
窦皇后拿着庆帝的玉玺,连发几道诏书。
即使那些大臣心中怀疑,但无人敢对圣旨说“不”。朝堂的人事安排,按窦皇后的意思,把一些重要职务,譬如谢氏和崔李二氏占据的位置,陆陆续续换成了窦氏。
可是总有一天,谢氏崔氏不服,他们会站出来质疑。其他大臣,薛正源崔玉陵之流会求见圣上。庆帝的章,总有一天会失效。
窦皇后考虑这一点,试着盖上了自己的凤玺,送给兵部。兵部却打了回来,直言皇后僭越行事,拒不受命。
窦皇后还没来得发作,薛正源那只老狐狸,不知怎么嗅到了不对劲,突然上书言事。
他听说庆帝有废黜太子之意,此等动摇国本的大事,岂可草率行事?薛宰相唯恐朝廷震荡,民心不安,当即与诸多大臣和世家一同联名上奏,太子并无大过,孝心可嘉,恳请圣上收回成命!
名声最能杀人,圣旨代表庆帝的意思,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点评。这一奏折,是领着朝堂臣子,驳回了太子不忠不孝的罪名,他们要稳住大晋储君的地位,要保护太子的清名。二则他们要求,面见圣上。
窦皇后独自坐在凤仪殿,手中拿着一张信纸。
窦宛阳跪在一旁,默不作声,从头到尾他配合着窦皇后的做法,但他只是太医,不懂朝政。
窦永望比起窦岚,差得太远,得知近日兴庆殿发生的事,窦永望直接称病不起,对窦皇后避之不及。
思来想去,窦皇后想起了窦知微。
柴高玄亲自去了,却在窦知微的桌案上,找到窦知微留下的信封。
窦知微从沙漠送完圣旨回来,便告了一段假,去江南游玩一番。临走前,他在自己的桌案上,留了封信,如果皇后实在没办法,可以参考一二。
窦皇后取了信,拆开一看,匆匆数语描述的,就是她如今面临最棘手的困难。窦知微在信的末尾,给了他的建议。
“未卜先知么。”窦皇后气笑了,两指一松,信纸飘飘荡荡落在地上,“小子可恨,到这个时候,他还有心思卖弄自己的聪明!”
“他还是年轻人,喜欢装腔作势,也不足为奇。”窦宛阳倒是平静,“他说的什么?”
窦皇后蜷紧冰凉的手指:“他说,改朝换代的代价太大了,骤然发难,便是与满朝文武为敌。可是,他说得对,如果窦氏再出家公这样的能人,本宫也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窦皇后抬起眼,向来美艳的面庞,露出深深倦容:“所以,窦知微建议,拿刘弘煦做挡箭牌,换一局稳棋。由我们窦氏全力扶持,让刘弘煦为下一任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一段时间。等以后,我们再伺机而动。”
窦皇后解释完了,又问:“你怎么看?”
窦宛阳静静思索:“皇后,我觉得不对劲,这小子为什么在这种关键时刻,跑了呢?”
窦皇后心烦意乱:“他跑出玩了!你不是说他是年轻人?年轻人就没有一个能担住事儿的!宰相逼宫面圣,本宫再不快点想出办法,皇帝的事就瞒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