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12)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但自己做需要的原材料,比如猪油之类的,山里变不出来,还是得下山去买。这样看来,家里的生活用品也有不小的空缺要补。

换下来的衣裳都搁在门外晒。姜姀想着既是要晒,索性都一起晒了。

用草席垫着,被子、湿衣裳搭在一起,临时先在草地上放着。等会儿饭后她再做个晾衣架,给衣裳被子都翻个面,这样湿了水的部分,晒一整天下来,铁定能干透。

趁她倒腾衣裳的功夫,小果不知从哪摸来一撮绿油油的细草:“娘,这个可以吃。”

姜姀定睛一看,这不是鸟葱么,也就是俗称的野葱。上辈子她会用鸟葱煮粉干吃,算是家乡的特色小吃,没想到这里也有。

看着这一把绿油油的鸟葱,她顿时想到了那些小鱼的处理办法。不过还少了点东西。

“有看到姜吗?”姜姀接过野葱,和装了鱼的竹筒子放在一起,“溪鱼吃着会腥,要是有姜去腥那就更好了。”

小果摇摇头,抬手指了个方向:“那边没看见。”

姜姀避开那个方向去另一边寻找。小果跟在她的屁股后头,看她低头在灌木杂草中寻找,也跟着有模有样地翻找起来。

兜了一圈,姜是没看见,却看见了不少的猪母菜。

猪母菜是方言的叫法,若用官话来讲,应当叫作马齿苋。作为南方山间野地里常见的野菜,也是一味药食同源的宝贝。

对于农户而言,猪母菜属于杂草,会影响田间作物的生长。但对于她们这种饥肠辘辘的人来说,猪母菜就是一道美味,拿来煮面煮粥吃着都鲜甜。

不过这顿暂时用不上。野菜这种东西,既生在家门附近,还是吃新鲜现采的口感更好。所以她这趟并没有把猪母菜带回去,而是默默记了个方位,等有需要时再来采。

因着没寻到姜,小果有些失落。

孩子的喜怒哀乐都很纯粹,会因为捉到了喜欢的小鱼雀跃,也会因为没找到她娘亲想要的食材感到难过。

姜姀留意到了,便道:“但是没有姜也不会影响溪鱼的口感。回去娘给你用溪鱼做一道好吃的,保准把你吃得香迷糊过去。”

小果低垂的眼眸复又抬起。

农家小孩每日最高兴的就是吃饭的时候。尤其像她这种一年到头吃不到几顿饱饭的,一听要吃饭,原本的丧气劲儿顿时一扫而空,踮着脚,三两步飞跑回去。

第7章 鸟葱煎溪鱼

天气晴好,母女俩又一起,把昨夜挪进屋里的简易灶台搬出来。

在草屋里的灶膛外头生明火总归不安全。反正外头宽敞着,在户外多待会儿,也少在霉变的屋子里吸霉气。

搬运灶台不算什么麻烦事,然而做鱼的过程并不像姜姀想象的那般顺利。

鱼儿太小。家里的那把刀,也就是拾掇出来的破碗压根派不上用场。本想弄点姜和鸟葱一起给鱼儿焯个水,这样就算不去除内脏嚼着吃,也不会太腥气。

可没找到姜,就完全是另一码事。鱼必须得杀,但前提是,先做出来一把趁手的刀。

最现成的就是山溪旁的石头。昨日挑拣石头搭灶台时她就留意过,溪边的石头大小各异形状也各不相同。除了拿来搭灶台用的大块头,还有那种薄而锋利的石片。

她很快找到趁手的,捏起一条小鱼试了下。刃口处还是太宽,不过和破碗相较,看起来还能够抢救。

尝试着在水边磨了磨,费劲,但颇见成效。

见胜利在望,姜姀让小果生上火。为避免陶釜承受不住干烧,她事先在釜子里添了点儿水。

不多时候,小小一条石刀在她手里诞生。彼时陶釜摸着刚有点温热。

她试着切开鱼腹,在溪水里巧手一甩,鱼肚子里的脏东西就被带走了。二十条小鱼处理得轻轻松松,她甚至专门准备了一只竹筒用来生熟分离,就是先前用来盛鹌鹑的那只。

上辈子她都不曾这般讲究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穷。就怕万一吃坏了肚子,她都没钱去看郎中。

在大火的炙烤下,陶釜逐渐升温。里头的水先沸腾起来,很快被大火蒸干。原先凝固的乳白色鹌鹑油化开来,在罐底冒起了微小的气泡。

姜姀趁这会儿把处理干净的溪鱼倒进釜子里,一面煎得焦黄以后,又用树枝翻了一面。

幸好捉来的鱼小,还能勉强用陶釜煎着吃。但凡鱼儿再大些,就凭陶釜这种导热极差的炊具,压根没法将它做熟。

为两人的生命安全着想,姜姀给溪鱼来回翻了好几次面。直到鱼尾处有烧焦的痕迹出现,她才把切碎的鸟葱和盐粒子放进去。

鸟葱没有小葱那么大的气劲,但和荤油混在一起,同样淬出了勾人的香气。只是这份香气令人更觉清爽,中和了稍显厚重的油耗味。

小果翘着鼻子,忍不住狠嗅几口:“娘,肯定很好吃!”

姜姀笑话她:“小馋猫,就没有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是不好吃的。”

夹起一条溪鱼尝了尝,熟了,味道也不错。因为煎的时间长,鱼里的水分都被熬干,口感变得更加酥

脆,像是在油里炸过。

换了另一双筷子,姜姀把煎好的鱼盛在竹筒里:“来尝尝。每条鱼都要拌着鸟葱吃,这样吃起来才更香。”

小果举着筷子照做:“娘,你的手艺太好了。娘不去当大厨真是可惜了。”

她从鱼头最脆口的部分吃起,很快吃完一条:“这样煎出来的鱼都没有刺诶。”

“也不是没有刺,是刺都变脆了,仔细嚼嚼就能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