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129)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到那时,兰英婶在太阳底下坐着择菜。看样子她的腰已经大好。

姜姀把自己定了两张双人床,还有一套桌椅板凳的事儿都跟她说了。

兰英婶也替她感到高兴:“吃了这段时间的苦,这个家总算有点家的样子了。”

姜姀倒不觉得自己受苦,反倒觉得自己挺幸福的。

这阵子嘴上没落下,身上长肉了,精气神也比过往好了不少。

家里有存钱有余粮,晾衣架上还挂了整排的肉。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得比白淀村的不少村民都好。

和记忆里原身在陈家过的那些日子相比,她现下能有这样的生活,已经很知足了。

“阿婶,我们明日要去县城。您和沈叔需要帮带什么东西吗?”

“那倒是不用。”兰英婶笑道,“县城里东西可贵嘞。别看这阵子你们存了点钱,买了这些个家用也没剩多少了吧。进城以后,除了那些必须买的,其余的钱可不能乱花。”

怕姜姀被突然来的大丰收冲昏了头,兰英婶没忍住,多叮嘱了几句。

她说的都是实在话,姜姀觉得很受用。也就是把她当作一家子,才会这样唠唠叨叨说些有的没的。

“阿婶您放心。我们都已经做好规划了,就买些吃的和用的。该花的花,该省的省。这样保证进城一趟回来,手里还有余钱,免得没进账的日子再过得紧巴巴的。”

兰英婶欣慰地点了点头:“既是这样,那我就放心了。”

这几日不在他们家做竹编,篾刀和锯条还有剪子,便都让姜姀带下去,也不急着还。

家里添东西,需要配上的零零碎碎比往常要多。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来来回回地跑也不方便。

经过持续的康复训练,宋衍的腿比先前好了不少。虽然脱开拐杖,走快了还能看出些跛,但上下山爬坡什么的,都已经不成问题。

这日,他想帮姜姀砍竹子,却惨遭拒绝。

“明日那县城你还打算去吗?”

狐疑地看她一眼,宋衍连眨了两下眼睛:“去啊,为什么不去。”

姜姀笑着拿起柴刀,站起身道:“那你今日可得安生点。要是把这条腿整坏了,明日就只能留下来一个人看家咯。”

“我这腿没事。”宋衍追出去,却怎么都压不住那条跛腿,追了两步就停下脚。

姜姀回头:“急什么。今日不行还有明日,明日不行还有后日。漫山遍野的竹林又不能长腿跑了,哪有需要追着它砍的道理。”

目送她爬上坡,宋衍在溪边愣了会儿神,小声嘟囔了一句:“是有道理。”

又放开嗓子喊道:“阿姀,那等后日,再不行的话,后日的后日,到时我再帮你啊。”

姜姀勾起嘴角笑了下,没回他,自顾自地走进了竹林。

起先说是要做锅盖,实际是要做一个大一些的斗笠。想着做都做了,不如把家里三人的斗笠都给做了。

上次做了蓑衣,要下雨能护着身上,头上还没准备,总不能顾尾不顾头吧。

再说像宋衍这种被暗杀的,上县城那种人多眼杂的地方,也不好太过招摇。他这张脸长得又过分吸睛,拿个大斗笠盖盖,这样就算出去了也不惹人注目。

那今日要做的斗笠总共有四个,两根竹子总是要用到的。她砍回去两根卸在屋前,又返回了竹林里一趟。

斗笠防水靠的是内衬,光有竹篾可不够,需要再往夹层里添上一把竹叶。

竹林底下,那些长得矮小些的叫箬竹。箬竹的叶片比常见的竹子大得多,一张就有手掌宽,是天然的防水材料。

她摘了好大一把箬竹叶回去,摊开来放在太阳底下先晒晒。

做斗笠的尖头部分需要用到一个小模具。她便在地上放了一节竹筒,削出来近乎等长等粗的树枝,将其团团围上。树枝的顶部都削出了尖口,这样合在一起,就成了个简易的圆锥。

将劈好的竹篾挨个过了剑门,姜姀理出来一把又薄又软的,抽出来几根先在手里

编好。然后扣在圆锥顶上,顺着斜坡角一点点往下编,直编出一个个蜂窝状的孔洞。

拿起编好的部分,她放在自己头上试了试。大小正好,一会儿另外两个人戴的,就可以根据这个尺寸微调一下。

紧接着便继续做斗笠的另一层。

竹斗笠的编法有点像做三明治。上下用竹篾编出来的两层,是它的面包胚子,中间的夹心就是刚摘来的箬竹叶。

一张张箬竹叶叠放在编好的胚子上,用手略略压实,便能将另一层胚子扣上去了。

之后她用更细的竹丝,穿过竹篾之间的孔隙,将整个斗笠锁好捆死。

这会儿做出来的斗笠还很软,不能在上面使太大的劲。

等晒到傍晚,把里头的箬竹叶晒干后,就会出来个硬挺的形状。那时候的模样,瞧着就和寻常见的斗笠差不太多了。

其他的几个斗笠,包括接下来要用的锅盖,都是用的相同的编法。

只是锅盖用的篾条更长更大些,顶上的斗笠尖尖也做得更为狭长。这样给锅里的食物留下充分的沸腾空间,起锅揭盖的时候也不容易烫手。

姜姀把做好的锅盖盖上去试了试,略略偏大,好在并不影响使用。

恰这时,宋衍从林子里捡枯枝回来。见她一眨眼又变出来这么好些东西,一张嘴惊讶得合不拢。

拿起最大的斗笠放头上试试,竟和他的头围完全贴合,免不得惊喜道:“阿姀,你把我们的尺寸都记住了嘞。”

“先前给小果做衣服的时候有留意过。你的头围倒是记得不清,只做得比我自个儿的偏大些,要合适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