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164)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宋衍挑担起身,这回竟不晃了:“还真能成。”

“我说怎么看怎么别扭。阿姀,你是发现问题所在了吧?”沈猎户绕着他打量了一番,“是稳多了。”

“是腿的问题。”姜姀道,“方才听您说起下盘,我就突然想到,是不是他那条腿不好使上劲,所以走得不稳。那就在伤腿这头用石头帮他压一压,可不就平衡了么。”

四人说说笑笑,抓紧下山,一路往县城走去。

可宋衍到底是头一回挑担,就算挑筐里有石头压阵,走得也比其他人吃力不少。

偏这人死鸭子嘴硬,就是不肯把扁担卸下来一刻。

姜姀只好一路跟着,生怕他一个不稳把自己摔了。好在有惊无险,终于来到平坦的路上。

去往县城路途漫漫,几人紧赶慢赶,还是到得晚了些。

早市已经过去一半,陆续有摊贩收摊,和一些回村的村民一道往城外走。

到了城门前,姜姀停住脚。上一回进城是空手来的,也没觉得守城的官兵这样虎视眈眈。这会儿和他们犀利的目光对上,才想起一件事来:“宋郎君,你们做生意的,进城卖东西需要交税钱吗?”

这个问题可真把宋衍难倒了。他只知道在城里安家置铺需要交税钱,至于他们这种挑东西来卖的散贩需不需要,他也说不大准。

这回他并不想再扯谎。这阵子以来说出口的谎言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也越来越难圆。既然已经决定要坦白,就不能再说假话来骗她。

于是实话实说道:“我不知道。”

姜姀却帮他想好了理由:“也是。你又不是流动贩子,哪能知道这些。”

此言一出,宋衍顿觉愧疚,忽然想到什么:“但有一件事我是知道的。我朝二十年前,为鼓励百姓经商,免除了商户过水陆关隘时原需提供的过所。所以咱们这次可以直接进城,倒不会有人来拦。”

四个人横跨城门,果然通行无阻。

只是到了市集,姜姀刚挑了个位置把东西放下,便有带刀的官兵走近。仔细一瞧,跟城门边上站着的其中两位长得还挺像。

宋衍小声道:“就是他们,看来是一路跟着咱们过来的。”

官兵开口,只为一事,要他们交市集上的临时摊位费。

像他们这种流动摊贩,摊位费基本上一日一交。要是卖吃食的摊位,一个便给五文钱。像他们这样卖家用品的,需要翻一番,给十文钱,都是定额。

钱袋子在宋衍那儿。他从怀里摸出十个铜板递给官兵,目送他俩离开。

这会儿已经错过了集市最热闹的时候,但既然来都来了,自然不能因为人少点就懈怠。

姜姀把挑筐里的水墨竹灯取出来一些,用麻绳系了挂在摊位前。

一整排过去,风中摇曳的竹灯看起来蔚为壮观。还没开始吆喝,就有不少人在摊位前驻足。

“这是竹灯笼吗?”

“是灯笼壳子。”姜姀道,“买回去自己糊个砂纸添个蜡烛就能用。”

有两个手持水墨折扇的娘子走近来。光往竹灯旁一站,就能看出上面图案的登对。

两个人各拿着一个竹灯爱不释手。过了会儿,又把竹灯放下走到一旁,窸窸窣窣地不知在交流些什么。

这俩人绝对是目标客户。姜姀却权当没看见她俩,只自顾自地吆喝开:“卖水墨竹灯咯——物美价廉的水墨竹灯,瞧一瞧看一看,买回去保准不上当嘞——”

县城不比村里,她这样一吆喝开,周围的那些摊贩自然不甘落下。她的声音很快便淹没在人群里。不过不妨事,谁叫他们来得人多呢。

三个大人一个孩子,一人轮着嚎一嗓子,再异口同声地一起喊。那音量,杠杠的。

边上站着正说话的两个娘子又凑近来:“店家,你这水墨竹灯怎么卖啊?”

“十文钱一个,买十个送一个。”

买十送一这想法是刚生出来的,折成均价差不多每个灯笼便宜一文多点。

县城里头卖东西竞争激烈,虽然一路过来卖竹编的仅有他们一家,但耐不住旁的替代品多。要不给点优惠噱头,还真难一下把这百来个灯笼卖出去。

两人又叽叽喳喳地讨论了一番。这回没藏着,姜姀算是听出来了。

她俩一个是县城里徐员外的闺女,另外的是她的随身婢子,偏巧家中正有修整园子的想法,就遇上了她这个摊子。

姜姀笑笑:“像您这样有眼光的漂亮娘子少有。这水墨竹灯,您买过去,凑个一套,往自家园子里一摆,不晓得有多清新雅致嘞。看您二位都拿着水墨折扇,应该也知道,这是今年头最时兴的款。我敢说,整个县城里就我一家有,您在别处可买不到嘞。”

见她俩还在犹豫,她又补上一句道:“而且我家这个墨汁,是自个儿用乌饭树汁做的。用的是最安全的材料,让小娃娃抱着啃都行。我在家试过,就算放在露天处,日晒雨淋也不会掉色。”

徐娘子被她说得很是心动,冲她颔首一笑道:“灯笼买多了我带不走,容我回去和家里的家丁说说。娘子可否帮我留二十二个竹灯,过会儿我们叫车过来拉走。”

附在她耳畔,宋衍小声道:“大户人家的规矩都是这样。家中娘子出来带不了多少银钱,等家丁过来掏钱,一下就给东西拉走了。也不用要定金,不然会惹得人家不高兴,帮她留着就是。”

听罢,姜姀笑眯眯地应下。

她们前脚刚走,后脚就来了辆马车。

下来的

家丁自称姓徐,麻利地丢下二百个铜板,随后自个儿数了足数的竹灯拎起来就跑。马车扬尘而去,半点不拖泥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