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170)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她抿住嘴唇思忖了好一番。如何才能将这条腰带和整个鱼篓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呢。

这部分结构暂且卡壳,为了思路不被打断,只能先顺着竹篾的走向继续编上去。

收完口以后,她看着少了条腰带的鱼篓包出神。果然,腰带是整个设计的灵魂。要缺少这个部分,整个包身看起来光秃秃的,像个色泽浅淡的陶罐,毫无美感可言。

她想了个法子,试着将竹篾从包体内侧穿过,利用横穿出去的编好外轮廓后,再在内部把长度不一的篾条内折收拢。

这样从外面看着,立体度可,层次感足,又不容易和包体本身分离,还解决了外部收口容易产生的毛边问题,看着倒是比原先的设想还要精致好看。

果然实践出真知。方才在纸上谈兵,还真不知道实际动手的时候,会碰上这样那样的难题。

至于最后的包盖,有了底部定圆用的模具,上面也很快做出个一模一样的形来。

在盖子的设计上,她又动了点儿巧思。那就是把盖子做得略偏小些,借一捆拧紧的竹丝作中轴固定。

这样开盖的时候就不用把盖子拿下来,只用像翻盖垃圾桶那样,沿中轴滚动就成。

大功告成后,林子里站着的两个终于都凑过来。

小果看着光秃秃的鱼篓包:“娘,这个包圆溜溜的,怎么背呀?”

姜姀笑笑,拿来一根麻绳给它系上:“这样就好啦。”

看着长得跟小胖墩似的鱼篓包,小果伸手接过:“娘,这个麻绳这么短,好像背不到身上。”

“这个是手提包。”姜姀解释道,“就是在手里拿着的。你想一下,这种短圆的款式,搭配长长的背绳是不是不大协调,那样不好看嘞。”

小果脑子里冒出个画面,撇了下嘴:“好像是不好看。娘亲好厉害啊,什么都能想到。”

姜姀笑笑,没在家里多停留,揣着做好的鱼篓包去找了兰英婶。

这趟他俩都跟上来。到那儿时,屋前没人在,屋门也紧闭着。

敲门后,屋里倒是有动静。兰英婶出来开门,见着她做出来的新花样,惊喜道:“呀,这次这么快,又有新的货品要做嘞。”

“上回卖得好。这不是想着趁热打铁,再做一波拉到县城里去卖么。”

兰英婶笑着迎她俩进屋:“你俩别在门外站着了,外头冷。娇娇午后咳嗽了几声,怕是着凉了。我喂了姜水,就让她进屋睡下了。”

这天冷得确有实感。入冬以后,山里就算不下雨,也是一日日地冷下去。

算起来,再过几日就要到冬至了,的确到了容易感风着凉的时候。

母女俩跟着兰英婶进屋。宋衍这个大男人不方便进去,便到屋檐下拣了斧头,自个儿到竹林里砍竹子去。

屋内,兰英婶走到帘子后,看了眼娇娇:“你沈叔出去砍野麻去了,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到时咱们再开始吧。”

三人便在灶房里,围着火炕坐了会儿。

兰英婶忽地提起:“阿姀,这个冬至你打算怎么过?”

姜姀还真没想考虑过冬至要怎么过。回忆了一番,按大瑨朝的习俗,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在冬至日这天都是要吃大席的。

原身的记忆里,之前还在村子里住着的时候,就算是那些条件不好的人家,在冬至这天备不出席吃,也得煮几颗汤圆给自家孩子解解馋。

吃过汤圆的孩子,在这一日就会长一虚岁。像小果这样实六岁,虚七岁的孩子,过完冬至就是虚八岁了。

要换作在现代,再过一年她就该上学

去了。

原身没读那么多书,但从小跟着兄长一起混私塾,简单的识字看书不成问题。

到时小果要是想读书,她也能简单地教一教。

想到这儿,她收回思绪,如实相告:“还没打算呢。”

兰英婶笑眯眯的:“要不咱们两家合在一起过?平日里冬至,家里就三个人,吃不了几个菜,做不出排场。要两家一起,人多,还能多想几个菜色花样。”

姜姀其实也有此意。既是大席,人多才热闹。

“那当然好啊。咱们到时多做几个菜,每样菜也别做多,把凉菜、热菜、点心、蔬果都安排上。这样吃起来,才有意思嘞。”

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只是在谁家吃这事儿定不下。

兰英婶的意思是,在她家吃,到时吃完,留着给她慢慢收拾就成。可姜姀却与她意见相左。

这是他们在山里过的第一个冬至,总得给她一个表现的机会。至于收拾不收拾的,也不是什么麻烦事。

她家现在麻雀虽小,五脏也是齐全的。吃完擦桌洗碗,再打扫一下灶台。平日里不都是这样,顺手的事。

僵持不下,两个人一直到沈猎户回来,都没说出个定论来。

沈猎户把砍回来的野麻丢在院子里,洗好个手进来,帮忙圆了场:“我说你啊,就别跟阿姀争了。他们今年头翻新了屋子,按规矩,冬至那天是得大办一场的。”

兰英婶跺了下脚:“你不说,我还真忘了这事了。那阿姀啊,今年我就不跟你争了,就在你那儿办。明年可得轮着来,帮我记记啊。”

“一定,一定。”

冬至的事敲定,沈猎户也回来了,姜姀和兰英婶便来到屋外。

宋衍正呼哧呼哧地扛了竹子回来,又是老大一捆,唰的一下都卸在墙角下。

又如惯常那般,三个人忙碌起来。刮青,劈篾,过剑门,再行重复。等到把所有的竹子都处理好后,天也差不多要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