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史:冯清(8)
满朝文武,她只信得过冯清。
那个为了贫民和世家对抗的书生。
那个为了老农弹劾亲王的高官。
那个居陋巷种菜自给的权臣。
这样的臣子信不过,那她还能信谁?
第一次,冯清什么也没有带她吃,领着她去了一个地方。那有一家人,因着恶霸的欺压,不得不背井离乡。又因着赋税,女儿被卖进了青楼,儿子生病死了,后夫妻二人衣食无着,生生饿死。
陛下在那里坐了一会儿,说:“大梁的百姓不应当饿死。”
第二次,冯清带她喝了一碗野菜汤,十分稀薄,又苦又涩,倒是挺烫的。
陛下喝了汤,说:“大梁的百姓还得能吃饱。”
第三次,冯清带她吃了馍馍配野菜糊糊。馍馍粗糙难以下咽,野菜糊糊里掺了些自家种的小菜,可是吃这些能吃饱。
陛下吃了几口,叹道:“这么难吃的东西,以后百姓不应当吃了。”
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
第不知道多少次。
冯清领着陛下来到了一个馄饨摊。
大团馄饨皮抹上肉馅,骨头汤熬出极美的香味,撒些葱花,很烫,高量衡默不作声取了碗筷,将陛下碗中馄饨拨走两个,道:“主上暂且等等。”
陛下很努力,可是她还是没办法让所有人吃上白面做的馍馍,喝上白米熬的厚粥。
但是,再贫苦的人家,偶尔也能买馄饨吃,也能喝一碗骨头汤。
冯清有点后悔自己对梅执风的恶劣态度,他的商队远赴西域,带回了皮毛和宝石,也带回了高产的作物。
工部的颜女侯辨认粮食和种子,招来经验丰富的老农种植,推广给百姓。粮食高产,仓廪丰足,饶是大旱和蝗灾,也不至人吃人。
无主的荒地上种上了粮食,废弃的河道有了水流,娴熟的匠人改良了农具,贫苦的百姓买到了咸盐,学堂里有娃娃读书,而女子也学会写字,当上了账房和掌柜。
冯清忽然可以原谅陛下的所作所为了。
虽然她害得他妻离子散,但她是个好皇帝。
高量衡试过饭食,便请陛下用膳。
馄饨摊老板认识冯清,但不认识陛下。
可他们知道冯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冯清对着那女子喊主上,且必先要等那面白无须的男子尝过后女子才动用,老板娘当时就慌了。
她取出今天卖馄饨挣得所有钱,一股脑塞给丈夫,要他去买肉买点心,回家把过年都舍不得吃的腌肉全拿过来。
一碗馄饨不顶饱,那娘子连忙剁肉包馄饨,个顶个的馅大皮薄,又把丈夫买来的点心请贵客吃,自己赶紧炖肉。
陛下没客气,她是真饿了,冯清眼皮一跳,道:“他们可不敢收你钱。”
陛下:“冯公爱民如子,自然不舍得百姓受损。”
冯清:……
老板不敢收陛下的钱,所以他就得想办法给钱。
这个钱陛下绝对不会补给他。
冯清的俸禄全交给夫人管着,也全靠夫人,才给儿子攒下钱置办家业娶妻生子,冯清自己想尽办法省出来点私房钱,全贴上也不一定够。
最后还得去找夫人要钱。
冯清:当个好官真他娘的难!
第30章
冯清颇为苦闷。
也就这时候,他才敢问陛下,女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他不明白为什么夫人不肯回家。
陛下道:“跟朕无关,郑山长早有此意,恰逢太后欲兴女学,由此而来。”
冯清郁郁道:“夫人操劳半生,臣实在不忍她后半生继续操劳。”
陛下问:“冯先生是反对女学,还是反对山长?”
冯清愣住了。
陛下道:“若冯先生反对女学,那就不必说了,朕非要女学办下去不可。若冯先生反对的是山长,那便开诚布公,相濡以沫半生,山长通达情理,不会再让您吃个闭门羹的。”
冯清沉默了半晌,问:“若是教导友人的千金,倒也罢了,可教导百姓的女儿,实在是不切实际,百姓谋生尚且艰难,怎会将孩子送来,夫人遇到的艰难险阻只怕言语难述。”
陛下:“您为何不去看看呢?”
第31章
冯清趁夜敲响了女学大门。
被小吏以违背宵禁的名头抓到了衙门。
京兆尹匆匆赶来,气急败坏给了小吏一个嘴巴。
“瞎了你的眼,那是冯公”
小吏委屈极了,冯清以袖掩面,闷声道:“不怪他,确实是我违反了宵禁。”
他摸了半天,摸出些铜板,给小吏道:“你没什么错,这钱拿去喝点茶水,当是我向小哥赔罪了。”
京兆尹给他沏了壶茶,问:“冯公,您半夜去书院干什么?”
冯清冷笑,难得耍了官威:“有些事少打听。”
第二日,冯公上门求和吃了闭门羹不说还被小吏以违反宵禁的名头抓到衙门的事传遍了朝堂。
第32章
夫人还是让他登门了。
她告诉冯清,起先她打定主意要教女孩子认字读书,可屡屡受挫。一是穷苦,便是女孩不交束脩,可不去干活,也是家中损失。二是无用,有些女孩家境尚可,家中也愿意娇养,可读书认字对她们的用处并不大,靠着读书当上女官的,这么多年,也不过一个方纯清。纵是男子读了这么多年书,从弱冠考到耄耋也不能考中的比比皆是,难道女子就能考状元?
冯清问她:“你是怎么做的?”
夫人便笑:“起先,我去宫中求了太后,可太后无能为力。我又去求陛下,可陛下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无暇顾及我。还是颜女官提醒我,要我深入民间去查访,或许能有办法,我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