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传奇皇妃李铁柱(1)

作者: 归休乎君 阅读记录

《传奇皇妃李铁柱》

文案:

我进宫那年,只有十四岁,参加皇太孙选妃。

皇太孙金尊玉贵,而我在秀女之中并不出众,从未想过能当选太孙妃。

但我一进殿,太孙就对着我笑。

我不明所以,平静如水,跪在殿中规矩道:

「民女李铁柱参见皇上。」

第1章

我的祖父李铁匠,顾名思义是个铁匠。

我家是永城有名的打铁世家,往上八辈儿都是铁匠,算得上是家学深厚源远流长。

祖父弥留之际,我娘正在生我,别人是先出的头,我是先出的脚。

祖父拖着最后一口气,期盼能见孙子一面,最终却还是没有熬过我。

他满怀不甘地把我爹招到床边,给来不及见面的孙儿取了一个名字,一个朴素但是寄以厚望的名字——

铁柱。

李氏打铁铺的支柱。

祖父刚刚咽气,我就呱呱坠地。

爹抱着刚出生的我,跪在祖父的床前嚎啕大哭。

「爹啊!您睁眼看看呐!孩子生出来啦!」

「爹啊!铁柱,她是个闺女啊!」

在经历了丧父的巨大悲痛之后,我爹很快陷入了纠结。

铁柱,显然不能,至少不该,是一个姑娘的名字。

但这是老父的遗训,老父刚刚咽气,他就违背遗训,这样显然很不孝顺。

我爹在做孝子还是慈父中苦苦挣扎。

最终决定做一个孝子。

于是我的闺名就叫李铁柱。

祖父去世后,我爹继承了祖父的打铁铺。

但人们并不叫他李铁匠,而是带着一定程度的敬畏,称呼他李师傅。

因为他读过书。

每一个荣耀的家族背后,都有一个离经叛道的子孙。

我们李氏打铁铺这个叛逆的子孙,就是我的父亲李康。

我爹从小就展露出弃铁从文的志向。

他才七八岁时,每天在替祖父拉风烧火之余,徒步至三条街之外的仁清巷,爬上一家私塾的墙头,听里面的老儒生讲《诗经》。

如此风雨无阻的两年后,我的祖母于心不忍,从微薄的家用中挤出束脩,正式送他去了学堂念书。

我家匠籍的身份,注定我爹此生只能做一个铁匠。

虽然不能通过科考改变人生,我爹却依然勤奋好学,甚至暗自确定了自己的梦想——做一名诗人。

他最崇拜的诗人是屈原,虽然屈原作品当中的许多字都让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陷入僵局,但他依然从思想和行为上,努力靠近这位异代的偶像。

不但时不时挂一身花花草草站在打铁铺里沉思,还模仿《离骚》的文意,悄悄创作起个人作品,《牢骚》。

梦想之所以珍贵,在于实现它的道路上必然遭遇沉重的打击。

我爹遭遇的打击,来自我的祖父李铁匠。

在爹十六岁时,祖父忍无可忍地停掉了他的私塾,并把他呕心沥血的《牢骚》丢进了火炉,让他安分守己地做一个铁匠。

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

但这只是表面上。

继任铁匠后的我爹,始终保持着一个文人高风亮节的情操,和一位诗人崇高孤傲的姿态。

敲打铁块的声音,能让他想起铁马金戈。

眼前四溅的火星,能让他看到漫天星河。

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很有世外高人的风骨。

因此我家生意特别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我爹二十二岁这年,永城迎来了贵客,我爹也迎来了伯乐。

这位贵客和伯乐,就是当朝太子妃的父亲,彭城伯。

本朝天子出身草莽,与皇后牛氏结合于微时。在他建立大昭成为皇帝后,无比感怀当年贫贱夫妻时的患难情深。同时鉴于自古以来的后宫女祸和外戚专权,他想到了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从民间选妃。

彭城伯的祖上以务农为生,他本人年轻时候励精图治又赶上乱世风云,从一个普通的农民越阶成了食俸的官吏。

天子建国后,他的女儿由于贤德美貌的名声,以及平凡普通的家世,被选拔入宫顺利成为了太子妃。

彭城伯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七品小官,变成了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

永城是彭城伯的祖籍所在,成为皇亲国戚后的彭城伯,并没有遗忘家乡的父老,每隔数年就会返乡探望和祭祖。

在这次返乡中,他豪华的马车经过了我家所在的小巷口。

马车中的彭城伯,在喧哗的人声中,蓦然听到了一阵铿锵悦耳的打铁声。

伴随着打铁声,是深长而雄浑的歌声: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这是我爹的习惯,也是他受人瞻仰的原因——

打铁的时候,咏唱《离骚》。

如果说别人被我爹吸引,主要还是出于看稀奇的心情。那彭城伯被我爹吸引,就可以说是山水遇知音。

彭城伯被打铁声和咏唱声深深吸引,他下了车,循着声音找到了我家的打铁铺。

然后他看到一个身长八尺蜂腰猿臂的青年,挥汗如雨地赤膊打铁,嘴里却咏唱着《离骚》。

惊为天人!

他站在我家打铁铺的槐树下,静静凝视着这位打铁的年轻人。

而我爹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素质,他面对身穿华服的贵人的瞩目,并没有露出受宠若惊的神情,而是视若无睹,打铁如故。

彭城伯内心很激动。

因为他想到了一个人。

一个带着肃肃松风的古人。

上一篇: 反派前夫的白月光 下一篇: 千岁共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