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义固县百姓,他们都信奉天岐教,自然知道岐州是什么地方。
那纽海,不就是那边的吗。
大人的意思是,让他们离开义固县,去其他地方?
可这样合适吗,抛家舍业离开,那里会更好吗?
这样的疑问,只适合有家业的人,以及不相信纪楚的人发出。
义固县的百姓,经过这些恶人的洗脑,对纪楚可是万般信赖。
纪楚一句,不如去他的任地,就会有无数人立刻出发。
信仰带来的执行力,那可太强了。
至于到了昌河州跟岐州之后呢?
在义固县确实会被洗脑,可听过岐州那边的情况之后,再看看辽阔的土地,以及自己的庄稼地。
那些因为绝望而抓住的救命稻草,也会慢慢消解。
没有什么比实打实的饭菜,实打实的土地,更能给人安全感了。
这些百姓并不愚昧。
他们强烈地相信纪楚,不过是抓住救命稻草而已。
纪楚不屑利用这些,可他会尽他所能帮助大家。
义固县县令脸色变了。
纪楚确实站在陷阱里,可人家直接把陷阱给拆掉,把牢笼给撕开。
天大地大,并不是只有一个义固县。
平临国的土地,可太宽广了。
就算有一日平临国到处都是人,那地球还很大呢。
纪楚继续道:“我鼓励所有没有田地的佃户前往昌河州以及岐州,在那里,你们会有土地,也会有屯粮。”
“总比留在这,给地主们种地要好。”
“没有你们,他们大片土地,就等着撂荒吧。”
撂荒,就是开耕之后的土地,弃而不种,用不了几年就会再次成为荒地。
指望地主们自己种,累死也是种不完的。
放在其他地方,地主们还能说一句,你不种,有的是佃户要种。
可这里是义固县,对纪楚极为信赖的地方。
纪楚让他们离开,当天就有佃户收拾东西,他们现在就走!早点去纪大人的任地!
地主家的土地?
谁爱种谁种。
当地大户已经傻眼了。
如果他们全都走了,就算天上立刻下雨,这地也没人种啊。
那他们怎么办?
田地怎么办?
就在佃户们急切收拾东西离开时,义固县各家急得冒火,前些年不是没有佃户离开,可走的人少。
这次却不一样啊,纪楚亲自来劝,大部分人都是要走的。
“不能让他们走,走了谁来种地。”
“我家仆人都要辞了差事,说也去昌河州。”
“疯了,全都疯了,就那么信任纪楚?”
众人沉默。
这般的信任,还是他们带来,他们每日宣传什么天岐教,还说纪楚是教主。
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想让佃户们留下,似乎只有一个办法。
“送粮吗?”
“至少扛过灾年。”
“是啊,至少扛过灾年再说。”
所以,这片土地上,到底是谁需要谁,到底谁最重要。
第150章
漳兴五年, 四月二十九。
整整七个月没下雨的安济府义固县,已经撑到极点。
先是自己的屯粮,然后是官府的救济。
勉强支撑到现在, 没有出现极为惨烈的事,便是极为难得。
但问题在于。
官府没有粮了, 朝廷的赈灾粮至少还需要半个月。
当地大户死死关着库房大门, 唯恐有人抢粮。
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叫天岐教的。
好官纪楚为教主, 为神佛化身,还给佃户粮食, 给百姓水。
此时若是不信,实在说不过去。
至少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可以暂时活下去。
无论什么时候,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等纪楚过来之后,非但没有强行破除这些迷信,而是指点他们去另一个地方。
昌河州。
这个地方并非凭空出现。
事实上, 中原大地上, 已经有不少过不下去的人, 早就去了那边。
听说相隔很远。
听说去的第一批佃户,不用钱就能分到土地。
之后去的佃户, 靠着做几个月工, 同样能买到不少荒地。
昌河州在很多过不下去的人眼中, 算是一块遥远的, 怀有希望的地方。
灾情初期就有人过去。
如今灾情到这般田地, 好像再不往外走走,实在说不过去。
就算不去昌河州,不去岐州。
也可以去滇州府, 还能去粤地,去海外,再往西北走走也可以。
平临国那样大。
逃荒这件事,也不是头一回出现。
走吧。
走了,至少有活路。
义固县已经没有粮了,谁都没有办法。
其实有的。
紧闭大门的大户们有粮。
但他们要是肯给粮,就不会拖到现在了。
义固县百姓自然想过抢粮,只是今日抢了,以后呢。
说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地。
没关系,义固县没有,远处的昌河州跟岐州有。
更多人被纪楚鼓动。
离开这里,找到新的家园。
有土地的地方就是家园。
纪楚早上说的这话,当下中午,就有无数义固县佃户离开。
他们收拾东西,携家带口,前往两千里外的昌河州。
他们走的时候,还能领几份口粮,再开具官府给的文书。
所以这路上也算畅通无阻。
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的,但各家变卖最后家当,一路乞讨过去也能活。
总比留在这等死强。
义固县百姓离开的速度,远比当地大户们想象中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