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那黑夜来自星辰(305)

作者: 无烟之火Vineya 阅读记录

我刚买了一小盒薄荷糖,从糖果店出来的时候,雷德在门口等我。

“旅队长在前面等您,有急事。”

走了几十步,看到了舍伦堡的车。雷德拉开了车门。

“我还在上班。”我说。

舍伦堡转过来看了我一眼,这一眼,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他看起来面无表情,但是脸上每一块肌肉都在克制。他很少有这样失态的时候。

一定有严重的事发生了。

在车上,我试探着问,能不能把我送回家,但舍伦堡不理我。只有当雷德突然急刹车的时候,他才焦急地查看前面:“怎么了?!”

“工人在修复空袭受损的马路,”雷德说,“我们绕一下,回安全局。”

“不!”舍伦堡突然抬起手,“今天不去安全局,我们回柏卡尔街。”柏尔卡街,这是情报部门的总部,舍伦堡单独的办公地点。

走进他的总部小楼,舍伦堡的神情放松了一点。他马上招集了几名副官,布置了整栋楼的防卫,包括楼顶的哨兵。

“所有人的枪都要准备好。”他说,然后拉住我的手腕,拽着我上楼。我感觉到他的手心冰凉潮湿,都是汗。

“到底出什么事了?”我问,回答我的是更紧的握力。

到办公室,他关上|门,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象牙柄手|枪放进口袋,然后又拿起电话:“帮我接斯科尔兹尼!”

打过电话,他到窗户边望着外面的警卫布署完成,才在桌边坐了下来。他额头都是汗,但没有擦,只是按着桌子沉思。

我已经本能地猜出发生了什么。

舍伦堡抬起眼睛看着我,眼珠微微颤动:“和大本营失去了联系,一切都还不一定。”

“那么……您为什么不去安全局,那边的人更多,对您来说不是更安全吗?”

“我说了,一切都还不一定!”他烦躁地说。

我没有听懂他的意思,但看出他心情烦乱,不敢再问。

到3点钟,大街上仍然像往常一样。雷德来汇报了好几次。“电话线通着,没有人管控交通。”

电话线一直通着?如果反抗组织的人真的采取了什么行动,为什么大本营失联以后,柏林这边却一切如常?

舍伦堡在办公室里抽起了烟,在烟雾中不停地踱步,咳嗽。有时他咳嗽一阵后看我一眼,大概以为我会阻止他,但今天我没说话,只是自己坐到窗边。

过了4点,有人汇报说:“街上看到了坦克!”

舍伦堡把手伸进口袋,握住了他自己的手|枪,手在口袋里微微发抖。“如果元首已经……然后那些人冲进来,那么您……”

“我会向他们解释,我和科雷格以及阿尔伯特的关系。”我说,“也会解释您曾经帮助过我。”

“谢谢……”

在舍伦堡最紧张的时刻,一个高大壮硕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把整个门框都顶满了,是斯科尔兹尼。

看到这个人影,舍伦堡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语气也放松多了。

“您还在柏林真是太好了!”舍伦堡和他握手,十分用力。

斯科尔兹尼环视办公室,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一会,然后说:“我得到通知时正要离开柏林,幸好没走。您听我说,我在柏林还有一个连的士兵,再加上|我自己特种兵学校的士兵,全部听从希拇莱先生和您的命令!”

他目光霍霍,语气兴奋,仿佛马上要出去狩猎一样。

“等一等!我们还不知道元首的安危,”舍伦堡阻止他,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一切,视情况而定。”

原本兴奋的斯科尔兹尼沉吟片刻,心领神会地坐了下来。“那么,让人给我们一些咖啡吧!”

“埃德斯坦小姐,”舍伦堡说,“我需要您帮我占星,测一下元首的安全。”

我没有动,他目光疑惑。

“没有死。”我说。

舍伦堡几乎是从沙发上跳起来:“您确定?!”

我点头。

无论是从历史结论,还是从我对大本营的“感知”,都是如此。大本营是一个整体的“气场”,唏特勒存在的时候,它的气场具有某种特征,这个特征至今仍然存在,如果不是更明显的话。

斯科尔兹尼警惕地看着我:“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不,不,”舍伦堡阻止他,“要等确实的消息。”

到这时,我完全弄清楚了舍伦堡的想法。如果唏特勒死了,反抗组织会逮捕党卫军,他人不在安全局就好很多,而有我在身边,会让他继续成为“反抗力量的支持者”。可如果唏特勒没死,他则继续是“希拇莱先生身边最年轻的将军”。

5点半左右,电话刚刚响了一声,舍伦堡就接了起来。

“是的,元首安然无恙!”他微吃惊地向我望来,我没有显出任何惊异,斯科尔兹尼眯起了眼。

“是的,希拇莱先生,斯科尔兹尼在我这里。”舍伦堡把电话交给后者。

斯科尔兹尼听了几句后,大声回答:“是!包围本德勒大街的后备军司令部,逮捕施陶芬伯格及同党!——那么,我将能以谁的名义行使命令?”

“元首的名义!!”电话里那个阴冷的声音清清楚楚地说。

“嗨!唏特勒!”斯科尔兹尼左手拿电话,右手行了举手礼。

“你的人并不多,”舍伦堡对他说,“后备军已经接管柏林大部分地区,你需不需要等援军?或者,你把我这里的人带去一些,我自己也有手|枪,他们来了也可以抵抗一阵——”

斯科尔兹尼纵声大笑,打断了舍伦堡的话。但这放肆的笑声并没有引起任何不快,舍伦堡也跟着微笑起来。因为这表明,斯科尔兹尼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