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夜,我求陛下赐避子汤(112)
李端锦细长的手握住林攸宜白皙柔软的手腕,将她轻轻带起,突然的肢体接触让林攸宜猛地全身颤栗,僵在原地,下意识避开了李端锦的手。
尽管她很多次安慰自己,反胃之事好了许多,但自从圆房之后,她还是不太能接受与李端锦肢体接触。
很快她便意识到不妥,忙朝李端锦看去。
却见李端锦正亲手扶起懿长公主和王婉,并未注意到林攸宜刚才的细节,林攸宜才松了口气。
“姑母、钦圣夫人,请起。”李端锦温声唤道。
懿长公主浑身一颤,陛下竟唤她“姑母”,如此亲切,她瞬时红了眼眶,激动得嘴唇颤动,却没说出一句话来。
王婉也很感慨,李端锦对她们的态度可不就是看在林攸宜的面子上,看来陛下对她女儿是真的不错。
李端锦来寻林攸宜一起去迎太后。
李端锦率先上了龙辇,然后向林攸宜伸出手,林攸宜踌躇了一会儿,扶着莺歌上了龙辇,却是避开了李端锦。
“多谢陛下。”林攸宜道。
李端锦神色未变,但心下已是不悦,眼眸低垂了一瞬。
不悦的李端锦在林攸宜正要坐下时,一把扯住了她的手臂,随即感觉到一股明显的颤栗从那细软的手臂处传来。
“难道与朕接触就让你如此抵触?”李端锦神色莫名地看向林攸宜,还是睡着时乖巧,一点也没有清醒时对他的抗拒。
李端锦是帝王,若是他的皇后嫌弃与他接触,不管他心胸多宽广,都是无法容忍的。
林攸宜缓缓坐下,抬眸对视李端锦那一双深邃的眸子,十分镇定地摇头。
脸色却因强忍身体的不适而瞬间苍白,看起来柔弱无依。
李端锦端详了林攸宜好一会儿,终是看在她苍白的脸上不忍心,松开了她的手。
林攸宜暗自喘了一口粗气。
待林攸宜缓和过来,见李端锦抿唇不语,便转移话题道,“承乾宫之事多谢陛下维护。”
李端锦撇了撇嘴角,双手枕于脑后,往后一仰,轻叹一声,“你就是惯会哄人。”
偏偏他又吃这一套。
前朝和他意见相左的大臣多的是,阿谀奉献他的也不少,后宫佳丽三千,温婉可人的大有人在,但不谄媚不卑不亢的只有林攸宜一人。
李端锦从怀里掏出那封遗书和玉佩递给林攸宜,姿态十分随意。
林攸宜看过后,目光定定地看向李端锦,眼中很是复杂。
李端锦此举随意,代表的却是对她的无比信任。
但林攸宜还是要解释的,“与臣妾无关,这玉佩早在臣妾未入宫之前就被王姝妍要走了,臣妾给陛下的那本册子里有记录。”林攸宜仔细看了玉佩,虽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给的王姝妍,但她记得莺歌整理的册子上就有这枚玉佩的记录。
李端锦看了过来,“给你看,自是信你的,今日是你生辰,朕让人封锁了此事,待你空了再去处理。”
“多谢陛下。”林攸宜定定地看着李端锦,内心却颇为动容。
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他能在牵涉人命时,以她的千秋宴为重,不管是为了皇家声誉还是对皇后的尊重,林攸宜都领他的情。
按照以往的惯例,千秋宴一般是在坤宁宫设宴,但这一次,是林攸宜大婚后也是入宫后的第一次千秋宴,当时李端锦虽然心里别扭,但还是十分重视的,让人在平时只有重大宴席时才开放的宣政殿设宴。
此时,宣政殿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文武百官、后妃命妇们共聚一堂,穿得喜庆,笑容灿烂。
101千秋宴
李端锦、林攸宜和太后同时进入宣政殿,大殿内顿时响起参拜的声音。
“免礼。”
这次千秋宴,不分男女,左侧为后妃,右侧是文武百官,右侧最上首坐的是懿长公主府一家,林攸宜第一时间便看到了父亲、母亲和兄嫂。
自林攸宜大婚后,林修瑜被李端锦重用,前段时间刚调回京城,此刻林家人倒是齐全了。
林攸宜的目光自林家人身上掠过,停留在不远处明显防卫严密的御林军身上。
心里琢磨着,这应该是李端锦的安排,可能是防备承乾殿那宫女之事。
王姝妍一直盯着林攸宜,她布置了这么久,真是期待今日的惊喜。
于双双看向主位的少年,剑眉星目、气宇轩昂,不管什么时候看,都是这么吸引人,于双双想,为了他,她可以付出全部。
和于双双一起的,还有其他后妃和不少大臣亲眷,除开身份的加持,仅从长相来看,李端锦也属于鹤立鸡群之辈,自然一出场就吸引了大部分目光。
李端锦的视线貌似看向所有人,实则却紧盯着苏缅。
苏缅知道要避嫌,却还是忍不住偷偷打量林攸宜,不想,一转头,和李端锦的视线撞了个正着。
苏缅立即心虚低下头,陛下方才那一眼仿佛看透了他隐晦的想法,之后,他再不敢抬头。
内务府着实尽心尽力,千秋宴呈现的歌舞别具一格,李端锦很高兴,让安多赏。
只是,就在一个歌舞切换的间隙,贺久站了起来,拱手道,“陛下,如今京城盛传皇后娘娘……”
李端锦出言打断,“正值皇后寿宴,贺御史有事,明日上朝再奏。”
熟悉李端锦的人已经听出陛下声音中的警告和冷意。
但李端锦毕竟是少年登基,之前是太后垂帘听政,还政于李端锦不过一载而已,贺九仗着御史的身份,有言必谏,浑不怕上首年轻帝王的不喜,“微臣所言正是与皇后有关,身为谏臣便不能让陛下受皇后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