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11)

作者: 鱼绯 阅读记录

开场15分钟后,主持人才在报告厅边上的充电宝租借处找到他,当时他已经踢了机器半个小时,试图从里面抠一罐可乐出来。之后,杨海移被送往康宁精神病院休养,这半部《南蛇北鸟》手稿,由其友人收集整理,因无法出版,只作私人收藏之用。

好家伙!

洛书大为震撼:书写到一半,作者给送进精神病院了可还行?

她不死心地上网搜索,希望看到作者出院把书写完了的消息,然而却一无所获。杨海移只是密大肄业博士,其提出的理论即使作为猜想来说也过于惊世骇俗,被学界认为是哗众取宠,因此相关报道寥寥也就不足为奇了。

真正把“四十九符文”当作一回事来讨论的,只有一个名为“连山归藏”的小众论坛,但绝大部分版块需登录才能进入,否则便只能看到标题。

注册论坛需要做一份一百多道题的答卷,得到六十分以上。这些题要是让三个小时之前的洛书来做,那是一道也不会,但以《南蛇北鸟》为参考,就能答出一多半了!

注册成功后,就得起一个ID。从那些为数不多的公开帖子来看,这论坛上的人颇喜欢以《山海经》神兽为名,洛书于是也给自己起了个玄乎的名字叫“混沌七窍”,以显得合群。

《庄子》有一则寓言,混沌(或作“浑沌”)的朋友看到别人都有七窍,以用来视物、聆听、饮食、吐息,便想给混沌也开窍,于是每天凿一个孔。最终七窍开成,混沌却死了。

同《庄子》其他寓言一样,关于这个故事有着种种不同的解读。大众化的解读是所谓文明对原始和蒙昧的异化,但洛书总觉得这个故事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隐秘甚至邪恶的味道,正跟这论坛的氛围臭味相投。

第10章 异常成对定律

“连山归藏”热度最高的帖子叫“沧海遗书”,楼主ID“密陀僧”。此遗书非彼遗书,指的是那些古往今来,失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书籍。

当然,既然已经遗落于沧海,在这论坛上能找到的,也不过残本、伪作而已。

远的如夏之《连山》、商之《归藏》;写尽驭民之术、堪称先秦第一禁书的《商君书》,还有神秘莫测、近乎邪术的《鲁班书》下卷;近的,有出版于工业革命早期的《雾都诡事》,成书于对康米主义者的猎巫时代的《疯狂峡谷》,大多是洛书闻所未闻之作,甚至让她怀疑都是禁书——杨海移那半本《南蛇北鸟》也赫然在列。

如果说先秦时代的著作历经焚书坑儒、朝代变迁后失传尚且不足为奇,那么如《南蛇北鸟》这般成书于近现代的作品也残缺不全,就十分诡异了——《雾都诡事》作者柯尔在写完半本之后离奇失踪,《疯狂峡谷》作者菲利普斯在这部作品距离完稿只差最后一章时,于精神病院离奇身亡。

相比之下,杨海移尚在人世,已经称得上十分幸运了。

热度次之的帖子叫“异常事物档案”,楼主ID“档案馆馆长”。此帖收录的,则是从古至今,那些不为大众所理解、因而被当作传说或者谣言的事件与物品档案。

譬如东晋时期被称作“民间版二桃杀三士”的奇案,当时士族豪饮成风,每有美酒佳酿,必争相追捧。有一条街上住了三个狂生,一人名鲁少安,一人名陆子乔,还有一人名林长升。三人本为好友,一日相约饮酒,因时兴美酒“竹叶三清”只余两坛,竟然当街拔剑相向,以至于一死一伤,震惊一时。

事后林长升回忆,从闻到酒香开始,三人就跟中了邪似的,视彼此为仇寇,浑然不记得昔日情谊。

而热度第三的帖子,就是“四十九符文考”。

该帖的楼主选择匿名发帖,但根据楼主从一年半以前,即杨海移被送往精神病院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论坛网友普遍认为,此帖楼主就是杨海移本人。

尽管杨海移在精神失常前声称已经破译出“四十九符文”,但根据他在论坛上更新的进度,网友认为他有为博关注言过其实之嫌,事实上,他可能只是提出了一种破译方法,并据此解读出了一两个符文的含义。

象形文字原本天然具备穿透时间的表达能力,但破译四十九符文却极为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符文数量太少,二是缺乏对照,三是符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真伪难考。

而恰恰是看似最大难点的第三条,却成为了杨海移破译符文的切入口。

杨海移对四十九符文真伪的争议嗤之以鼻,他认为,每一张照片、每一个人凭借记忆所绘的符文,都是真的!

他甚至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符文坍缩论。

此处他援引了“波函数”这一量子力学中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物理概念,用以说明自己的猜测:他认为,每一枚符文都处在不同形态的量子叠加状态,如同非生非死的“薛定谔的猫”,只有当观察者出现(包括摄像头和人眼)时,符文才会坍缩为一种确定的状态。

至于每一枚符文究竟有多少种状态、为什么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形态尽皆不同,杨海移尚没有来得及做出解释,亦或者他自己其实也还没有想明白。

杨海移的猜想虽然在论坛“连山归藏”引发了很大反响,但据洛书扫帖一晚上的观察,并没有多少人真的相信他的说法——跟在后面起哄的网友还是乐子人居多。

诸如“震惊,量子物理早在三星堆时期就已经提出”“四十九符文=大一统定理”“厉害了我的祖宗”等等热帖,都是对“符文坍缩说”的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