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164)

作者: 鱼绯 阅读记录

安德烈在普布利亚的时候,一直心神不宁。安东猜测是追查破坏分子不那么顺利,但他并不多么担心。破坏核设施是绝对的自杀式袭击,他不认为北亚美利加人有这样的勇气。

他再次想起安德烈的来访,是近一年后,从列宁格勒寄来的最新《实验与理论物理杂志》中,一篇关于石墨的文章,让他忽然联想到了含有石墨的控制棒,并且意识到石墨材料与几次测试中出现的功率异常波动之间的联系。

安东的智慧仿佛具有某种二象性,只存在于物理学的结界之内——在工程的领域之内,他能从微弱的信号中敏锐地洞察系统的漏洞,而在物理学的范畴之外,他完全缺乏理解“总工程师不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控制棒还在使用”这类问题的政治智慧。

因此,他在各种场合一再提出这个问题、写了无数份永远不知道在哪一层被卡住的报告的行为,不但没有引来重视和改正,反而给他带来了排挤和边缘化,甚至还有人写他的政治黑报告,如果不是安德烈为他担保,说不定就真要去西伯利亚建设边疆了——不过现在看来,那样反而是个好一点的结局。

1986年春天,巨大的爆炸声从四号反应堆响起的时候,安东正在电站的另一边检查设备。

听到爆炸声的时候,他愣愣地站在原地,仿佛感觉到空气中的伽马射线在穿透他的身体。他知道这些射线不会马上杀死他,但几天之后,他就会死于全身器官衰竭。这个瞬间竟然很平静,他想起薇拉·斯米尔诺娃,医院距离这里有三十公里,他相信祖国,一定会尽快疏散民众。

他又想起在莫斯科念书的岁月。离开莫斯科之前,他最后一次去红场,那一瞬间他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恨自己不是生在20年代,那么就可以在卫国战争时期、跟伟大的红军战士一起埋葬在列宁格勒。

此时此刻,这种孤独竟然得到了治愈:他知道马上会有一批勇敢的人,赶来为祖国扑灭这场致命的大火,而他将跟这些素不相识的同志一起丧生于此。这是他的命运。

第154章 春天(八)

除了洛书,任何人都不能在禁区停留过长的时间。

虽然洛书后来又把“快速止血”“缓解恐惧”“思维清晰”等符文也推销给了复活教众,但即使有这些状态加持,在禁区长时间停留仍然会导致精神压力不断增加、“亚空间化”程度加深,尤其对于那些在污染区生活的时间已经太久、本身就处在变异过程中的人来说。

再加上库存防护服、枪械等装备数量的限制,把异变者集中到阵法范围内的工作,只能由教众中战斗经验比较丰富的好手分批进入禁区、逐渐完成。如果不是洛书提供的状态符文发挥奇效,这个过程中恐怕还会出现不小的伤亡。

在这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的时候,洛书也有不少事情要忙:定期进入禁区了解异变者的身份、继续练习“多线操作”、研读切尔诺兹克事故报告(复活教持续调查四十多年版)、研读80年代的苏维埃历史档案(以便了解当时体制的运行)、前往1985-1986年的普布利亚寻找更多“共谋”等等。

洛书的队友已经在禁区待了好几个小时了,他们也到了必须离开的时候。

虽然洛书可以自己留下来,但她并不想显得过分特殊——她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她的,格赫罗斯的眷属和狂信徒,或者有人猜到分身去,总之她不想解释或者自证,也不想在不必要的地方显示自己的不同。

临走再看一眼曾经的普布利亚中心公园广场,四十五杆鲜红的旗帜猎猎飘扬,仿佛苏维埃的招魂仪式,昔日的光荣伟大与今天的邪恶阴森同时存在,交织出的,或许就是历史。

把广场上属于过去的喧闹人声抛在后面,离开禁区的路上,一直试图缩减自己存在感的熊姐忽然“呜”一声哭出来,于是又引来了五人诡异的目光。

“对不住!”熊姐使劲抹几下,眼线都糊了,于是把自己抹成一个大花脸。她开始相信这些人不会杀自己了,恐惧稍微褪去,就开始脑洞大开:“这是怎么回事,俄国真的有丧尸?切尔诺兹克辐射把遇难者变成了丧尸?一直都是复活教在阻击丧尸吗?”

怎么说呢,也不能说完全不对……

“不是你想的那样,”这种事可不能承认,洛书矢口否认:“那都是演员。”她睁着眼睛说瞎话,“象征切尔诺兹克事件的遇难者……这是一种仪式。”

话音刚落,黎鸣霄驾车又撞飞了一只说不清是狼还是狗的动物,明显具有变异的特征,明明被撞出好几米,居然马上翻了起来,继续“嗷呜嗷呜”地追击。

坐在最后的袁霖和巴颖回头开了几枪,阻击了它的势头,渐渐被古董车甩开了。

熊姐:……你想告诉我这狗也是演员?

“动物是真的,”洛书看出熊姐的想法,光速打上补丁:“这里变成无人区后,很多动物顶着辐射活了下来,只是发生了一点点异变。”

然后她又眼神示意程玖:赶紧帮忙找补一下!

程玖无奈,只好帮着编故事:“你知道克苏鲁吧?那是一些荒诞无稽的信仰……我们是搞民俗研究的,联系了复活教,来这里参观他们的‘禁区祭典’。”

“你读过《切尔诺兹克狂想》吗?很多在事故中落下残疾和失去亲人的人,一直无法接受事实,选择信仰一个克苏鲁邪神‘格赫罗斯’,寄希望于改变过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寄托了他们的哀思,给了他们继续生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