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284)
蔡老爷子偶尔带着他说几句话,李老汉说的有些生硬,几人也就不再勉强他了。
倒是蔡俊毅的言谈举止很得钟捕头的赏识,“这位就是逐鹿书院当初破格录取的天才啊,今日一见,果然谈吐不凡。”
蔡俊毅谦虚的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小生见识远不如几位宽厚,还望几位多提点。”
对于谦逊又有礼貌的读书人,大家自然是喜欢的。
提到今年科举的事情,钟捕头还真能提点蔡俊毅几点。
“我有个镖局的哥们,每隔几年都会接秋闱的镖,就是护送大户人家的公子进京赶考。”
他见蔡俊毅眼中并无波澜,就知道他没有上心,钟捕头认真的说:“你们可别觉得这钱花的不值得,每次秋闱都有不少出事的考生。
像途中遇到山匪这样的,反而属于正常现象,还有很多离谱的事情。”
和科举相关的真人真事,立刻吸引了桌上所有人的注意,大家都停下交谈,听钟捕头娓娓道来。
“我那兄弟护送一个公子进京赶考时,曾知道一个富家公子,他考的不错,就是人有些风流,刚考完试就跑到花楼放纵,结果没等放榜,就得了脏病死了。等放榜,他不但榜上有名,还是前三,真是造化弄人啊。
所以,这秋闱的镖啊,可不仅仅是保护那些公子哥的安全,还要负责看着他们的言行举止,这就相当于大户人家花钱请你看儿子。”
众人听完,一阵唏嘘,有人觉得可惜,有人觉得这样人的幸亏没进官场,不然将来也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
传完菜的李老三也上了桌,他还拎回来一壶碧螺春,给每人倒上一杯。
钟捕头接过茶杯,一饮而尽,接着讲述另一个故事。
“还有,这个事发生地距离咱们宁州就比较远了,是发生在冀州(今山西省一带)太原一个小村子的。
山沟里有个穷村子叫太平村,话说太平村出了一个神童,叫陈平,陈平很小的时候得一个路过的高僧点拨,开始了科举之路,高僧只教了他一年,就考上了童生,高僧云游离开后,全村全族都将希望放在陈平身上,陈平也争气,一路考上了举人,他励志高远,决定进京赶考。但奇怪的是,他再也没有回过太平村,人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起初,村里人以为他飞上枝头变凤凰后抛弃了妻儿父母,给大官的女儿当乘龙快婿了。
就有人不信,凑了些盘缠上京找人。
他们还真打听到陈平的消息了,听陈平一起赶考的考生说,陈平榜上有名,考上了进士,不仅如此,还得天子的器重,被指为县令。
虽然是沿海地区一个小县城,但刚考上进士,就能排上官位的有几个?
这话就印证了一些人的猜测,陈平果然是飞上高枝忘本了。
于是他们又启程奔赴东北沿海宁州府,寻找陈平,他们没有钱,一边走一打零工,终于在三个月后到了陈平外放做官的惠海县,一打听,大失所望。
新上任的县令姓吴,叫吴良材,根本不是陈平。
他们以为陈平为了躲开他们故意改名字,就蹲守在县衙附近,等他们看到挺着大肚子,年近四十的吴良材后,算是彻底死心了,认定京城的考生是故意骗他们的。
想着说不定陈平根本没考上进士,如今已经回村了,结果,陈平并没有回村。
这人,就这么生不见人死不见的消失了。
你们说,这赶考请镖师护送重要不重要?”
众人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久久回不过来神。
蔡俊毅惊奇道:“一个进士丢了,难道官府没派人找过吗?”
钟捕头摇头:“这都是我听我兄弟说的,后来的事,在下就不知道了。”
蔡承平有感而发说:“这样看来,确实还是请镖师比较安全。”
李老三开玩笑的说:“你们说这吴良材会不是假冒的?”
一句话,激起千层浪。
文书吏若有所思的说:“我倒是偶然间见过吴良材的字,写的歪歪扭扭的,还有错别字,这么说来,倒确实很奇怪,一个进士的字怎么会如此差。吴良材当众还真没写过字,都是杜师爷代笔,他的所作所为还真不像是正常的读书人。”
这件事关乎吴良材的案子,也关乎魏县丞能否接替吴良材的位子,文书吏格外的关注。
他问钟捕头:“钟大哥,可见过太平村的那几个村民?”
钟捕头摇头,说:“但我那镖局的兄弟好像见过。”
文书吏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第225章 琉璃菜订单
李家的流水席办的非常的成功,可谓宾主尽欢。
饭后,不少村民自发留下来帮忙收拾,李家便将剩下的饭菜作为谢礼送给他们,村民们都很高兴。
李鱼儿给钟捕头、魏县丞还有进宝都装了不少豆芽菜,青黄不接的时候,能有新鲜的蔬菜吃,既可以丰富饮食,也算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有人都走光了,钱掌柜和来福还在堂屋与蔡老爷子们闲聊,李鱼儿知道他们的意图。
对李二郎耳语了几句,李二郎朝李鱼儿笑着眨眨眼,整理了一下衣领,走进堂屋,坐在钱掌柜对面。
李二郎贴心的给钱掌柜续了茶,“钱叔叔可是有话要说?”
钱掌柜接过茶杯,脸上浮起笑容,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二郎如今已是能独当一面的男子汉了。不错,我确实有生意想跟你们商量。”
李二郎没有接话,只等着对方先开口。
钱掌柜心里一叹,这小子进步神速啊,年前还是畏畏缩缩的渔家子,如今都能跟他较量耐性了。